三年来首个没有出行限制的春节,如何保护家中老人?( 二 )


比蒙脱石散、诺氟沙星风头更盛的“网红”是各种“蛋白” 。 据媒体报道 , 多个城市出现“求购丙种球蛋白”热 , 导致其需求激增 。 日常一瓶丙球蛋白的进货价约300多元 , 但目前个别市场终端销售价甚至高达5倍 。 白蛋白、新冠恢复期人免疫球蛋白同样成为市场追捧的对象 。
1.丙种球蛋白
事实上 , 早在2020年初武汉疫情流行时 , 就有专家建议使用丙球 , 但因为始终找不到可信的科学依据 , 其至今都没能纳入第十版诊疗方案 。
丙球是从健康人的血浆中提取的抗体 , 原本用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出现急性感染时的治疗 , 可以即刻提高患者抵抗力 。 但对于新冠感染 , 其是否可以提高治愈率还尚不清楚 。 所以即便出现重症 , 也并不建议使用丙球蛋白 。
2.白蛋白
白蛋白和丙种球蛋白一样 , 都是从人体血液里分离出来的 , 但结构不同:白蛋白主要用于治疗低蛋白血症及短时间内快速补充血容量 , 正常人白蛋白水平是40克每升 , 营养状态不佳时白蛋白偏低 , 会导致血液中的水分不能固定在血管里 , 造成血管外水肿 。
一般情况下 , 患者的白蛋白低于25克每升时 , 可以申请为其输白蛋白治疗;但也仅限于出现低蛋白血症的患者;没有出现低蛋白血症的患者 , 输白蛋白意义甚微 。
3.新冠恢复期人免疫球蛋白
至于唯一被写进第十版诊疗方案的新冠恢复期人免疫球蛋白 , 是提取新冠感染恢复期患者血液内有效成分后生产的 , 恢复期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对此次感染的新冠病毒有针对性记忆 , 更容易与病毒结合 。 注射这种血浆或球蛋白可以减少病毒负荷和后续相关肺损伤 。
第十版诊疗方案也明确提出 , 新冠恢复期人免疫球蛋白“可在病程早期用于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 , 但使用的剂量和时机 , 也应该由医生来作出专业的判断 , 不可以随意使用 。
老年人症状不明显不等于安全 , 感染后第二周很关键
与其一味囤积止泻药和各种蛋白 , 如何清晰地判断老人当下的身体状态 , 从而把握好正确的送医时机 , 无疑更加关键 。
老年人免疫功能较差 , 感染后反应往往并不强烈 , 可能没有高热、咳嗽 , 咳痰、胸痛 , 气短等呼吸系统症状 , 但食欲和精神头会越来越差 , 看上去“蔫蔫的” , 这就是老年人的“沉默性缺氧” , 是明确的送医信号 。 若家属感觉到老人有明显异常时才送诊 , 往往为时已晚 , 届时患者的CT常显示双肺弥漫性改变 , 并伴有渗出性病变 , 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白肺” 。
同时 , 家属还要密切关注老人感染的时间 。 临床中发现 , 老人在“中招”后第一周 , X光或CT往往没有明显变化 , 但第二周病情反复后 , 常见咳嗽咳痰加重、体温上升、气短 , 呼吸困难 , 肺部估计出问题了 。 若弥散性双肺病变把肺部“占满” , 导致严重低氧 , 此时就该上无创 , 或者有创呼吸机了 。
至于年轻人感染后白肺也不少的言论 , 目前在临床上白肺还是多见于老年人 。 一些年轻人咳痰两三周不缓解便自己怀疑是白肺 , 但做CT后双肺只有范围很小的点片状渗出影 , 并不严重 , 好好休息两三周后就吸收了 。
此外 , 对白肺的担忧还引发了抗生素滥用的问题 。 多位临床医生曾分享病例 , 称白肺不一定是新冠病毒直接感染导致 , 还有可能是并发了细菌感染 。 因此网络上开始流传一种快速辨别的“偏方”:出现黄痰是细菌性感染 , 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
事实上 , 临床上黄浓痰确实常见于细菌感染 , 但并不是出现黄痰 , 就意味着可以自行在家服用抗生素 。 新冠感染是病毒性肺炎 , 抗生素使用不需要太积极 , 若从患者咳嗽咳痰症状、肺部影像和白细胞等指标的综合考虑 , 明确其为非新冠感染的细菌感染 , 才会加强抗菌治疗 。 若怀疑老人是细菌感染 , 要先去医院检查 , 直接在家滥用抗生素容易导致菌群失调、细菌耐药等 , 不利于个人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