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感冒、流感怎么治”系列(一):外感“寒邪”初期的辨治规范( 二 )




第13条:太阳病 , 头痛 , 发热 , 汗出 , 恶风 , 桂枝汤主之 。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 , ?咀三味 , 以水七升 , 微火煮取三升 , 去滓 , 适寒温 , 服一升 。 服已须臾 , 啜热稀粥一升余 , 以助药力 , 温覆令一时许 , 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 不可令如水流漓 , 病必不除 。


若一服汗出病差 , 停后服 , 不必尽剂 。 若不汗 ,更服依前法 , 又不汗 , 后服小促役其间 , 半日许令三服尽 。 若病重者 , 一日一夜服 , 周时观之 。 服一剂尽 , 病证犹在者 , 更作服 , 若汗不出者 , 乃服至二三剂 。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以上是《伤寒论》中关于桂枝汤的基本内容 , 临床用桂枝汤应遵循原方的煎服调护方法 。


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是外感寒邪初期的基本证型 , 其共同的特征是“脉浮 , 头项强痛而恶寒”(《伤寒论》第1条) , 其鉴别的关键是伤寒无汗 , 中风有汗 。


形成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的原因可能与寒邪的轻重和体质的强弱有关 。 体质强壮 , 感受寒邪较重者易形成太阳伤寒;感受寒邪较轻 , 素体脾胃虚弱 , 腠理疏松者易形成太阳中风 。


特别提示:


外感寒邪初期的太阳伤寒发热往往很高 , 即《内经》所谓:“因于寒 , 体若燔炭 , 汗出乃散” 。




现行的教科书中区别外感病初期寒热性质的方法是根据发热和恶寒的轻重来判断的 , 这就导致绝大多数的人不能正确判断外感病初期的寒热属性 。


在不能正确判断寒热属性的前提下 , 面对外感寒邪初期的高热 , 绝大多数的人会用寒药 , 其理由是 , 对发热而言 , 即使误治 , 用寒药也比用热药的后果要轻 。


因此 , 外感寒邪初期滥用寒凉已经成为潮流 , 没有人认为这是错误的 。


可是 , 麻黄汤证如果不及时用麻黄汤 , 会变成大青龙汤证 , 大青龙汤证如果不用大青龙汤 , 会变成麻杏石甘汤证 , 麻黄汤证是感冒 , 而麻杏石甘汤证就是肺炎了 , 这种后果还不严重吗?


因此 , 对于外感寒邪初期 , 无论发热高低 , 只要与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舌质淡苔薄白 , 脉浮紧并见 , 就要及时用麻黄汤 , 多可一汗而解 。




注:本文摘自肖相如著《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出版 。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