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洗澡不科学 健康受损伤 医生教你避开几大误区

冬季在家中洗个热水澡,对部分老人来说不是件简单的事,尤其是不科学的沐浴方式,可能会给老年人健康带来危害。
老年人洗澡经常踏入哪些误区?如何避免由此带来的危害?来自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专科医生,为大家带来温馨提示。
学会择时和调节水温
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冬季洗澡如果不遵循一定规律,可能会给心脑血管带来负担。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沈盛晖提醒,老年人冬季洗澡,择时很关键。
“酒后、劳动过后、血压过高时洗澡,都会增加心脑血管负担,应该避免。”沈盛晖说。冬季洗澡,水温一般较高,导致人体血脉扩张,低血压状态下洗澡,容易出现脑部供血不足,引发虚脱。酒精则会抑制肝脏功能活动,阻碍糖原释放。洗澡时,人体内的葡萄糖消耗增多,酒后洗澡,血糖得不到及时补充,容易发生头晕、眼花、全身无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发生低血糖昏迷。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后,都要休息片刻再洗澡,否则容易引起心脏、脑部供血不足,甚至发生昏厥。
老年人洗澡前后,环境温差较大,忽冷忽热的外部刺激也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下午2时前后是老年人比较理想的沐浴时间。沈盛晖说,这个时间段内,地表温度较高,能够有效减少环境温差带给老年人的身体负担。
洗澡时,要将水温维持在合适的温度,以35-40℃为宜。水温过低,可引起全身血管收缩,容易诱发心脑缺血、脑梗、心梗等疾病;水温过高,全身血管骤然扩张,容易诱发意识障碍,如头晕、晕厥等。建议老年人在调整到合适水温的基础上,先冲淋四肢,让身体对温度变化有一个适应过程,等到身体慢慢适应后再洗头或者大面积冲淋身体。
热毛巾搓身是误区
沐浴用品要温和
老年人一到冬天就容易出现皮肤瘙痒,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钟剑波说,这很可能与过度清洁有关,建议冬天每周洗澡1-2次为宜。
60岁后皮肤萎缩,表面皮肤变薄、变软,皮脂分泌减少。洗澡过勤,会把皮肤表面所剩不多的油脂及正常寄生在皮肤表面的保护性菌群洗掉,容易伤害到皮肤角质层,由此导致皮肤瘙痒。皮肤抵抗力减弱,就容易得病。
不少老人习惯在睡前用热毛巾擦身,认为这样能温暖手脚,改善微循环。钟剑波提醒,热毛巾用力搓洗并不具备相关功效,反倒更容易将皮肤表面油脂融化,搓洗时产生的剧烈摩擦会减弱皮肤屏障功能,使表皮受损,细菌、真菌趁虚而入,造成皮肤感染。
心脑血管|洗澡不科学 健康受损伤 医生教你避开几大误区】 常用清洁能力较强的沐浴液,也是老年人洗澡的一大误区。冬季皮肤本就干燥脆弱,这类沐浴液会损害皮肤保护层,加重皮肤问题。冬季洗澡应选择性质温和的沐浴用品,避免对于肌肤造成刺激。
钟剑波提醒,洗澡不必勤,但应该坚持每天擦拭1-2次润体乳,每两周使用100-200毫升。润体乳能够补充皮肤表面油脂,帮助修复皮肤屏障功能。“洗澡之后才能擦润体乳,这是不少老年人的误解。”钟剑波说。
洗澡要防摔
急救预防知识早知道
老人洗澡时突然摔倒怎么办?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副主任中医师章权提醒,摔倒后不要贸然起身,以防腰椎、胸椎骨折,压迫脊髓神经。施救者可以观察受伤部位的肿胀程度,以及关节是否出现变形,如果怀疑出现骨折状况,可以用硬纸板、小木棍等硬物在相应部位做简单固定处理。若皮肤裂伤伴随流血不止,可以用纱布、干净的毛巾或手帕压迫出血点进行止血。当怀疑下肢、腰背或者脊柱部位骨折时,建议最好保持平卧位,不要随意移动,拨打120等待救援,防止出现二次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