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
中医:紧扣“寒湿”治新冠(抗疫进行时·中医篇)
文章图片
图为仝小林 。
张武昌绘
文章图片
2022年10月26日 , 安徽省亳州市中医院举行膏方节活动 , 医务人员现场开展义诊 , 根据不同人群的体质和病情“量身定制”膏方 。 图为医务人员为顾客讲解膏方知识 。
刘勤利摄(人民视觉)
文章图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日前发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 , 开出3种治疗方案 。 成人治疗方案中将正柴胡饮颗粒列入推荐 。 连日来 , 江苏南通精华制药加班加点生产该药 。
图为2022年12月12日 , 工作人员在精华制药的车间忙碌 。
许丛军摄(人民视觉)
文章图片
图为2022年12月25日 ,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中医医院移动发热门诊诊疗车在濉溪经济开发区为工人提供诊疗服务 。
万善朝摄(人民视觉)
文章图片
【中医:紧扣“寒湿”治新冠(抗疫进行时·中医篇)】图为2022年12月30日 , 在湖北省通城县经济开发区 , 湖北润康药姑山中药饮片公司员工正在加紧生产、包装中药饮片 , 全力保障市场供应 。
刘建平摄(人民视觉)
该如何认识当前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性质、走向?高热期间能否捂着被子发汗?如何缓解周身酸痛、咳嗽、乏力等常见症状?老年人如何应对新冠病毒感染?
对此 , 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从中医角度进行了回应 。 中医认为 , 新冠病毒感染属于寒湿疫 , 中医药可对症下方 。
紧扣“寒湿疫” , 掌握治疗主动权
问:该如何看待当前的新冠病毒感染?内中有什么病理机制?
仝小林:在本轮疫情中 , 患者起病多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等症 , 舌体普遍淡胖、暗淡、胖大 , 舌苔多白厚腻 。 此外 , 很多患者在高烧退后依然有低热缠绵、肌肉酸痛、咽痛、咳嗽等症 , 普遍存在乏力、气短 , 还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 基于多维参数综合判断 , 这些现象表明新冠病毒感染不属于温病、湿瘟 , 也不属于伤寒 , 而属于寒湿疫 。
问:为何“寒湿”反而会引起高热?
仝小林:并非只有热邪才能引起高热 , 寒邪郁表也可以导致高热的发生 。 因此 , 结合当前国家推荐方剂以及临床医生普遍使用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等伤寒经方来治疗新冠高热 , 从方药反推 , 也能发现这种病症不符合“温病初治 , 忌用麻桂”的原则 , 更进一步证明新冠病性属寒 。
问:本轮疫情中的患者常常嗓子疼 , 俗称“刀片喉” ,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怎么治?
仝小林:这也并非热毒直接侵袭咽喉所致 , 而是寒湿郁热的结果 , 究其原因 , 一是素体郁热较重者感受寒湿戾气所致的“寒包火” , 二是过度发汗导致的津亏热结 , 三是过用苦寒药物导致的疫毒深伏、郁而化热 。
于是 , 很多人出现咽痛后 , 因为不知“热”从何来 , 常会用金银花、连翘等寒凉药品来清热解毒 , 却往往加重病情 。 这都是因为不明晓新冠“寒湿疫”的发病特征 。
因此 , 只有紧扣“寒湿疫” , 才能掌握治疗的主动权;只有认识到“寒湿伤阳”为主线 , 才不会被疾病表象所迷惑 , 做到知常而达变 , 治疗上也就更加得心应手 。 在新冠初期 , 尽量避免使用寒凉属性的药品或食品;对于临床医生来说 , 更要一改过去在发病初期即使用温病辛凉解表或者清热解毒的治法 , 而是要首先散寒化湿 。
- 它是血液的“稀释剂”,饭后喝一口,血液不粘稠,血栓绕道走
- 进入中伏,建议男人:条件允许多吃5种“补钾菜”,体力好精神足
- 奥林巴斯“爱胃月”成都站活动圆满落幕,推动消化道癌症早筛早诊早治
- 玉溪市中医医院:分级分层,迅速扩容,全力迎战重症高峰
- 空气污染是大脑慢性杀手?一场跨越20年的“缉凶”
- 肺癌并不是“无迹可寻”,身体出现3个变化,可能是肺快撑不住了
- 春节临近 西昌消费市场“热”起来
- 没“阳过”的天选之子们,注意了!
- 医学|李兰娟:“阳了”后,做好“两保证两注意一不要”,身体恢复得快
- “阳过”后一直日咳夜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