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之八九”之祛中焦湿热

【疾病|“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之八九”之祛中焦湿热】疾病|“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之八九”之祛中焦湿热

文章图片

疾病|“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之八九”之祛中焦湿热

文章图片

在上篇文章 , 我们讲了上焦湿热 , 那么 , 有人就有疑问了 , “既然人体三焦如同房屋有一户三室一样 , 那上焦湿热不会下陷到中焦吗?”那是有这种可能性的 , 但得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人素体就中焦阳气不足 。 且若那样的话 , 中焦的环境是虚寒的 , 而湿热分子一看下面的“房间”凉快 , 心想:“我得下去转转” 。 而若中焦阳气不虚 , 也就是“房间”不凉快 , 湿热分子会想:“没意思 , 不去不去” 。

所以 , 湿热由上焦下陷到中焦的概率并不大 , 而大多时候 , 中焦湿热还是源自于环境外感(外湿)以及爱吃肥甘厚味食物的内因(内湿) 。 不过 , 这两者若混为一潭后 , 内湿与外湿就不好分辨了 。
总之 , 无论内湿、外湿 , 还是两者合体 , 它们停聚在中焦时 , 都会阻碍中焦气机 。 那么 , 我们可以想象:气机不通 , 再加上湿热的围堵 , 中焦的局面该有多紧张吧?首要的是脾会因交通受阻而运化失常(毕竟脾是中焦的交通枢纽嘛) 。 所以 , 人就会有脘腹胀满 , 食欲差 , 纳呆 , 恶心呕吐等表现;且又因湿邪的存在 , 人还会有身重困倦 , 口黏还不想喝水以及便溏不爽的表现;另外 , 因热邪的存在 , 人又会有身热起伏 , 出汗也不能解热 , 小便短赤 , 舌红苔黄腻的表现 。

至此 , 问题已经明朗 , 具体就是湿热困阻于中焦 , 阻碍了气机交通 , 进而困住了中焦的“主人”(脾) , 从而产生了系列的湿热中阻的症状 。 所以 , 要解决这些问题 , 我们需要从理气 , 祛湿除热来三管齐下 。为此 , 我们找来了二陈丸、平胃丸、六一散这三种中成药 。 别看它们听起来挺多 , 但这仨药的成分叠加起来一共才七种 , 分别是陈皮、制半夏、茯苓、苍术、厚朴、滑石粉与甘草 。
其中 , 陈皮温性能通畅交通气机;茯苓能健脾而鼓舞脾的士气(毕竟这中焦地盘是脾的 , 咱得把脾的工作调动起来啊) , 另外 , 制半夏、陈皮、苍术、厚朴都有温燥之性(温燥就意味能把湿邪化掉) 。 那么 , 问题来了:

这几个成分都温燥 , 它们在化解湿的同时 , 又易伤阴助热 , 那岂不是击退了东方的敌人 , 西方的敌人又起来了?为此 , 我们又找来了中药六一散 。 六一散中的滑石粉成分凭甘淡性寒的特点 , 既可以佐制诸药的温燥性 , 又利于把湿热排出去 。 这样 , 仨药联用 , 就更满足理气运脾祛湿除热的综合条件了 。
最后 , 我想说 , 六气之中 , 湿热致病十之八九 , 用药祛湿无可厚非 , 但我们不能把祛湿全依赖于药物 , 而平时防水防潮 , 饮食有节 , 做到开源节流也是十分必要的 。
关注“药文汇” , 分享更多科学严谨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