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习:熟悉一下吴茱萸汤,理解其温中祛寒的含义

中医方剂有一类“温中剂” , 比较有名的就是理中汤之类 , 今天 ,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其中的吴茱萸汤 , 更好地了解其温中祛寒的真实含义 。
首先看看它的汤头歌诀:
方剂学习:熟悉一下吴茱萸汤,理解其温中祛寒的含义
文章图片
吴茱萸汤人参枣 , 重用生姜温胃好 。 阳明寒呕少阴利 , 厥阴头痛皆能保 。
从汤头歌诀可以看出 , 吴茱萸汤的组成有: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 其中 , 吴茱萸性味辛热 , 能入厥阴肝经 , 善于调治肝气上逆而致的呕利腹痛 。
在《伤寒论》里 , 吴茱萸汤的主治就是三经寒邪 , 也就是阳明呕吐、厥阴头痛、少阴吐利 , 但都是寒邪所致 。
此外 , 吴茱萸汤里还有一个重点 , 那就是吴茱萸和人参的配伍关系 , 由于有人参的存在 , 便有人认为是针对虚寒而设 。 但我们深入归纳的话 , 就会发现全方的主证实际上都是阴寒之气上逆 , 这才是全方病机的重点 。
方剂学习:熟悉一下吴茱萸汤,理解其温中祛寒的含义
文章图片
其次 , 吴茱萸汤里还要注意生姜的用量 , 已经超过以和胃降逆为主的旋覆代赭汤 , 这也就说明了吴茱萸汤有不错的“降逆”之用 , 不能局限于散寒温中 。
方剂学习:熟悉一下吴茱萸汤,理解其温中祛寒的含义】此外 , 我们还应该注意吴茱萸汤的“三经”病机:
一是阳明病 , 可见有进食后欲呕 , 这是由于中焦虚寒 , 导致胃气上逆而呕吐 , 往往伴有吞酸 。 既然是中焦虚寒 , 这种痛就有点喜温喜按 , 同时伴有畏寒肢冷 。 这个方面 , 既有胃气虚寒而致的浊阴上逆 , 又有肝胃不和的进食后欲呕吞酸;
二是厥阴病 , 这里主要是厥阴头痛的问题 , 这是中焦的浊阴之气沿着厥阴经上逆巅顶 , 于是便出现巅顶痛、干呕而吐涎沫 。
方剂学习:熟悉一下吴茱萸汤,理解其温中祛寒的含义
文章图片
三是少阴病 , 这一点稍微难理解一些 , 也就是《伤寒论》原文说的“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 吴茱萸汤主之” 。 需要注意的是 , 此处的手足逆冷还不是厥逆 , 主要还是阳气不能布散 , 四肢不得温煦 。 其伴有的心烦 , 属于阴寒内盛后出现的阴躁 。
总结起来 , 这三经的病理有一个共同点 , 那就是浊阴之气上逆 , 或者说肝胃之气上逆 , 治法上当然就要降浊阴之逆了 。
吴茱萸汤针对的手足逆冷 , 和少阴病的四逆汤也需要区分开来 。 四逆汤针对心肾阳虚而设 , 吴茱萸汤则针对少阴、厥阴、阳明三经浊阴之气上逆而设 , 这是它们最大的不同 。
方剂学习:熟悉一下吴茱萸汤,理解其温中祛寒的含义
文章图片
我们最后分析一下它的配伍:
君药:毫无疑问就是吴茱萸 , 在本方里有几个作用 , 一是温肝疏肝 , 这和它性味辛热入肝经、肾、脾、胃四经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同时还能温胃降逆 , 两者合起来就是温肝胃而祛里寒;二是镇降肝胃二经上逆的浊阴之气 , 从而止呕、平头痛 。 是为君药;
臣药:人参 , 主要是益气健脾 , 协助吴茱萸达到温补结合的目的 , 从而调理肝胃虚寒 , 是为臣药 。
佐药:生姜、大枣 , 其中生姜温胃祛寒、降逆止呕之外 , 还能宣散水气;而大枣补益脾胃之气 , 两者配伍调和脾胃、调和气血 , 是为佐药 。
方剂学习:熟悉一下吴茱萸汤,理解其温中祛寒的含义
文章图片
和几个常见的温中方剂相比 , 理中丸适合典型的中焦虚寒 , 小建中汤则是在中焦虚寒之上进一步还有阴血不足 , 病机已经发展为肝脾不和 。 而吴茱萸汤则主要为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