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世芸|中医强调吃素吗?什么是养生运动?中医专家严世芸教你如何以“中和”养生( 二 )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性的医书,是先秦医学文化的集萃之作,涉及天文、地理、农学、冶炼、人文、哲学等13个学科。它从“和”字出发,通篇贯彻着中和思想。《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各81篇,一共162篇。“和”字在《素问》中出现了79次,在《灵枢》中出现了74次,涉及人的生理、病理、调治法则等各个方面。另一部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其中提到“和”字81次。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就是要把人体调整到中和状态——即正常的人体状态。
我反对把中医学说成中医文化学,中医学就是一门医学,是一门有着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医学,它与西医学是不同的。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过程始终处在不间断的变易中,保持其内环境以及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和谐状态与关系,是人体生命健康的根本。这是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追求的价值。中医治疗旨在恢复人体的协调状态,所以,中医较倾向于整体治疗。
孕育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无不贯穿着“和”的思想,它是认识和理解中医学的基石。中医“和”的思想,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人与天地自然之“和”。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都服从于自然,自然是最大的规律和现象。所以,中医把人与天地放在一起观察,认为人要服从于自然规律。
《素问》中提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判断一个人的生命状态,一定要先看四时阴阳的运转情况,这叫岁气,即春夏秋冬。与岁气之间协调顺畅,生命就很和谐,身体健康,否则就容易得病。所以,要健康长寿,就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
二是生命过程中的精气神之“和”。天地精气和合,才能孕育生命。管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凡人之生也者,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人的生成,需要精气神的和谐。因此,精气神在中医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与精气神的变化有关。
『养生就是对人的生命进行养育和呵护』
中医很讲究养生,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人的生命进行养育和呵护。
现在我们常常讲“治未病”,就是讲究预防疾病。假如疾病处于将到未到之时,就需要立即救之于萌发状态;已经得了病的,要防止它继续变化,不要传遍全身;对于已经治好的病,还要防止它复发。所以,中医养生有四个概念: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病愈防复。养生学是从生命的起始,到长、老、已,整个过程都在养生的范围之内。所以,养生可以涵盖治未病,治未病却不能涵盖养生。
唐代医学家王冰对《黄帝内经》有这样一个注解:“言循阴阳法,近养生道,则筋脉骨髓,各得其宜,故气血皆能顺时和气也。”尽管中医讲经脉、讲气血等等,但是最后还是落脚在“顺时和气也”,就是要与天地保持一致。
人的整体之和,讲究“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意思是说,两个不同的事物发生联系,比如阴阳,假如阳亢了,多了或者过了,阴去制衡,就能回归到和谐状态。所以,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提出,“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亢害承制也就是“以他平他谓之和”,就是中医讲的整体观。
如果一个人的内脏、气血都很健康,形之于外的五官等就会表现得比较好,所谓“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此外,《黄帝内经》中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人的精神状态对于人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人的精神也应该始终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