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世芸|中医强调吃素吗?什么是养生运动?中医专家严世芸教你如何以“中和”养生

严世芸|中医强调吃素吗?什么是养生运动?中医专家严世芸教你如何以“中和”养生
文章插图
不久前,在复旦大学通识课程讲座中,首届全国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严世芸以《中国传统哲学视域下的中医学理——中和思想》为题,全面介绍了中医的学理、价值取向和对生命的关怀。以下为讲座主要内容。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所谓中和思想,通俗地来讲,就是研究两个事物——比如人与人、水与盐之间互相接触、介入时的最佳状态。先秦哲人认为,事物之间的交互与碰撞,以“和”的状态进行为好,即“中和”。
“和”的概念最早用于音乐,演奏音乐时不同的乐器要协调才能动听。早在中国殷商时代就出现了编钟,编钟是一种大型的音乐器材,由许多不同音阶的钟编成一组,演奏音乐时需要相互配合,乐声才能协调。“和”的概念便由此而生,后来引申到宇宙万物、社会人生乃至精神道德层面。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提出“和实生物”,意为实现了和谐,万物才能生长发育。《诗经》里提到“和乐且孺”,即快乐且和睦。《尚书》中提出“庶政惟和”,要治理国家、百姓、百官,重要的是要依照“和”的法则。
《道德经》更是开宗明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是阴,二是阳,三是阴阳相接触。万物负阴抱阳,负阴即背阴,抱阳即与阳结合。冲气以为和,即两个阴阳之气碰到了,达到和的状态,才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道德经》提出的变化之和的原理。
《礼记·中庸》中记载了孔子的孙子子思说的一句话:“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明代黄宗羲这样注释这句话:“离和无中,离达道无大本。”在先秦时代,“和”与“中”一直是连用的,但是在这里要分主次,“中”是天下之大本也,“和”是天下之达道也,达道是最重要的规律。没有“达道”,就没有“大本”;没有“和”,就没有“中”。
儒家主张以“和”为主的道德原则制度化,使它成为可以遵守的“礼”。所以《礼记》提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就是用“和”的思想形成制度来治理国家,以达到社会的安定。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功用,就是使百姓达到和谐状态,能够维护国家的太平。这些观念都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
北宋时期,两位重要的理学家程颢和程颐提出,“致中和,则是达天理”,即一个人能做到中和,就已经符合天地规律。“和”的观念成为我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原理,也是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中和思想渗透到中国的哲学、政治、伦理、宗教、教育、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严世芸|中医强调吃素吗?什么是养生运动?中医专家严世芸教你如何以“中和”养生
文章插图
首届全国名中医严世芸 (图片由作者提供)
『中医与传统中和思想一脉相承』
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曾经总结道,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中寻求秩序与和谐,并将此视为一切人类的理想。中国古代哲人讲“中和”时,是把人放在天地间来衡量人的状态。李约瑟又说,不论人们如何去描述它,这是很长历史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态度,人不是宇宙的中心,但人在宇宙中有一定作用,即协助大自然,中国人是把人与宇宙连在一起来思考整个事物的状态的。
“中和”强调事物对立面的共存、变动、协和,并注重不同事物在不断运动变化中具有差异性的、多样性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相济相成。中和思想同样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