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宇|知名情感障碍专家马燕桃谈双相障碍:病?天才?天才病?( 三 )


界面新闻:我们是否同时应该警惕,对个体经历进行浪漫化表达,可能导致公众对整个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群体形成不真实的浪漫化想象?
马燕桃:美化是人的一种本能期待,同时,美化也意味着单一化。在“天才儿子”这个故事里,它是既有美也有丑的。比如,疾病把整个家庭困在了1988年,本来家庭应该房子改善了,老两口经常可以出去玩一玩,孩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幸福的小家庭。没有。这是它“丑”的那一部分。但在“丑”里迸发了“美”。他(晓宇)竟然还有这样的一种创造性的能力。美与丑就共存了。抛开丑去谈美,或者抛开美去谈丑,那都不是真实,真实就是都存在。
其实我们花了好多年探讨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到底是个病?还是天才?还是个天才病?我们在医学研究方面走过很长的路,后来知道,它既是“天才”也是“病”,或者说“天才”和“病”其实是一回事,都是人群中的“偏态”。总有一群人偏得左边点,一群人偏得右边点,大部分人站在中间被叫做普通人、一般人。
偏态在“疾病”和“天才”偏向上其实是一样的,从概率性事件来说,它是一样的。有意思的是,当它浓缩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当我们对一个人用了如此矛盾的标签的时候,把一个人赋予了太多意义的时候,什么也看不清楚了,就只顾在意义里找一堆词来“概括”。
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就是打破意义,打破标签,打破框架。用一种直觉化的方式,用艺术的载体让人直接觉察和体验情绪,体验所谓的好与不好,在这里,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不光是“去污名化”,其实是“去名化”。
界面新闻:近年,临床上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有怎样的进展?
马燕桃:2015年,《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发布,最近8年,国内在推进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长期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非药物治疗例如光照治疗、近红外治疗、迷走神经刺激术,采用光、电的刺激,对大脑的特定靶区进行更精确的刺激,迅速消除症状。这类物理治疗在最近这几年临床上应用的趋势越来越强,大家还是希望有更加精准的、见效更快的治疗方式来打破药物的僵局。
界面新闻:我们能否预见,外界突然强烈的关注可能会对金晓宇产生怎样的影响?
马燕桃:我们看这个故事制造了一种狂欢,这个狂欢实际上属于"社会自嗨"。我倾向于理解,父亲讲述故事时是处在绝望的状态中。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关注能够给这个家庭带来什么,应该是给这个家庭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帮助。如果社会机构能够给孩子提供帮助,能够让他有更加稳定的环境和收入,我相信对这个家庭来说非常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晓宇怎么继续生活,我们没有办法预测这个事情。以前可能都是他的家庭承担得更多,这一次,社会的真实反应呈现在了他的面前,让他第一次去体验、去担当。他作为一个社会人,和父亲以平等的角色来看待这个社会现象。
站在医生的角度,如果患者家长来求助:“现在我们家就碰这种事了,怎么办?”我认为,有个最基本的原则——作为人的权利的原则。如果晓宇今年4岁,我建议赶紧报警,把扰乱家庭正常生活的人赶走。晓宇现在是成年人,成年人需要学习自己去独立面对,他并不是不应当去接触这些东西。
我们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办?如果能够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有机会去听听他的想法,对他来说是最好的疗愈。作为朋友或者是家庭照料者,可以观察他在这种极速变化的环境中的状态改变。
界面新闻: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精神障碍人士,我们应当以怎样的方式正确对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