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宇|知名情感障碍专家马燕桃谈双相障碍:病?天才?天才病?

采访人员+|+高佳编辑+|+刘海川
杭州日报近日刊发的文章《我们的天才儿子》,以父亲的视角讲述了儿子金晓宇在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疾病的背景下,自学语言翻译外文书籍的故事。故事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被选中的人”拥有与世俗对抗的能力,金晓宇的“天才”特质吸引人对他的经历产生某种“浪漫化想象”。
这个与精神疾病相关的故事因此创造了一个社会热点。文章广泛传播后,媒体与金晓宇对话,他从自身视角出发讲述经历,与父亲金性勇所讲述的故事并不完全一致。鉴于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身份,关于精神障碍患者何时能够脱离“被讲述”角色的讨论也陆续出现。
有关精神障碍患者隐私保护的话题再次被搬上台面,在这一具体事例中,面对外界过度暴露的金晓宇将承担什么?也许应成为故事“狂欢”背后,我们应体察的问题。
界面新闻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情感障碍课题组负责人,国内知名情感障碍专家马燕桃对话,从精神科医生的角度观察“天才儿子”这一事例。希望这一事例成为公众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群体进行更客观了解的契机。
以下是界面新闻与马燕桃的对话:
界面新闻: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是否长期处在“失语”的境地?
马燕桃:我认为并不是。其实目前患者的状态呈现为“两极化”。在一些年轻人聚集的网站上,我们常常看到个人发布的视频,人们主动描述自己的情绪问题,愿意暴露隐私,甚至乐于暴露隐私。许多人不介意在大众面前介绍自己为“抑郁症患者”——这部分群体当中也有部分是躁郁症患者,他们的暴露行为本身就有其特色。
有患者以过分暴露疾病呈现存在感,我们称为“率直”。有人则是隐形地暴露,暴露疾病带给自己的“荣耀”。例如有患者认为:“在病患群体里,我是拔尖的。”当他把这一认识暴露出去,暴露的是“偏差性的信息”。
当然还有一部分患者不愿暴露。“我不想跟别人说”或“我没地儿暴露”——这类心态在患者当中仍然普遍存在。因为暴露疾病所能博得的实际效益,例如更方便的医疗服务、更好的工作机会、更高的薪水,并不容易出现。
而在现实情境中,更多患者倾向的选择确实是“隐瞒”。包括在社交网站上有“过度暴露”行为的患者,在现实生活当中往往也选择不展示疾病的“那一面”。
界面新闻: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我们该如何理解患者的行为表现?
马燕桃:以前,我们描述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以反复、突出、间断出现的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交替发作为主的一类精神障碍。现在我们说,双向情感障碍是一种慢性化的,以突出且微妙的情绪波动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慢性”即持续或反复,“突出”指情绪的主导给人造成了一些显见的变化,这种变化除了主观体验——例如“我情绪不好”“我要疯了”以外,伴随客观可观察到的变化,一般来说即行为的变化,包括突发冲动,也会伴随自杀、攻击他人或伤害自己这类行为。
这个病由情绪做主,并不出于逻辑判断,也不基于妄想,只基于情绪。情绪是无法预见的,没准前一秒人还好好的,下一秒突然就觉得好沮丧。
情绪决定患者的行为。很多时候患者会忍住行为,“我不要这样,我觉得不好。”但也会有忍不住的时候,因此患者行为的特点是突发性、不可预见性。从本质上说,患者行为不是蓄意出现的,不是带有目的性的行为。
当人在情绪主导的背景下做事的时候,他可能没有判断。比如,我们曾跟患者沟通:“你在住院的时候,说要捐给我们医院一座大楼,给我们两个亿。”他会不记得:“是吗?我说过这样的话吗?”在高度兴奋之后,患者可能出现选择性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