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东西别碰!漳州又有人中招......|千万警惕 | 高浓度

漳州一男子乔迁聚餐后
却莫名肝功能异常
出现乏力、腹胀、面黄肌瘦等症状
竟是因为漳州人爱吃的它!

这种东西别碰!漳州又有人中招......|千万警惕 | 高浓度
文章插图
两起食物中毒都是因为它!
家住漳浦的吴先生前不久因为乔迁新居,张罗一桌大餐,吃下了很多醉泥螺,半个月后出现乏力、恶心、腹胀等症状,接下来家人发现吴先生面黄憔悴,眼睛也黄得厉害,人也更加没食欲了。经医院就诊后,检查发现吴先生肝功能异常,医生安排了综合治疗,吴先生的肝功能这才慢慢稳定,目前胆红素等各项指标也在逐步恢复中。
无独有偶,家住厦门的林女士近期在家吃了很多腌泥螺,1周后出现上腹痛、腹泻的症状,化验结果出来后,竟然把医生吓了一跳,肝功能转氨酶高出正常值40多倍,赶紧办了住院,完善相关检查并进行了护肝降酶治疗,经过两周左右的治疗,吴女士上吐下泻的症状逐渐好转,肝功能也基本恢复正常就出院了。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陈立刚主任医师介绍,两位患者是贝类毒素导致的中毒性肝损害。门诊中也遇到过患者食用贝类出现唇、舌、指尖麻木,有的则出现呕吐、乏力,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漳州疾控:
泥螺仍检出高浓度的毒素
泥螺外壳呈卵圆形,壳薄脆,在沿海地区都有出产,属杂食性的后鳃类动物。其能吞食泥沙,撕刮藻类,主要摄食底栖硅藻、小型甲壳类、无脊椎动物的卵及有机腐殖质等。螺肉爽口、营养丰富,在福建地区多盐腌后生食。市疾控中心对贝类食物开展的应急风险监测结果显示:泥螺仍检出高浓度的麻痹性贝类毒素。
食用泥螺引起食物中毒的麻痹性贝类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主要是通过对钠离子通道的影响而抑制神经的传导。因其强烈毒性,经常造成消费者中毒死亡事件。
麻痹性贝毒是什么?
这种东西别碰!漳州又有人中招......|千万警惕 | 高浓度】 有什么症状?
麻痹性贝毒可分为四类:
●氨基甲酸酯类毒素(Carbamate toxins),包括石房蛤毒素(STX),新石房蛤毒素(NEO),膝沟藻毒素(GTX);
●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N-sulfocarbamoyl toxins),包括C1、C2、C3、C4、GTX5(B1)和GTX6(B2);
●脱氨甲酰基类毒素(Decarbamoyltoxins);
●脱氧脱氨甲酰基类毒素(Deoxydecarbamoyl toxins)。
贝毒中毒症状为:
初期唇、舌、指尖麻木,接着腿、臀、颈部出现麻木,然后出现运动失调。中毒症状不尽相同,但大多意识清楚,有些病人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和呕吐,随着病程的发展,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死亡率约为5%-18%。
这种东西别碰!漳州又有人中招......|千万警惕 | 高浓度
文章插图
需要注意!
贝类毒素中毒的发生发展较快
无特效解毒方法
这种东西别碰!漳州又有人中招......|千万警惕 | 高浓度
文章插图
漳州市疾控中心提醒:
1.近期不要购买可能受贝类毒素污染的泥螺,及时清理、销毁已经腌制的泥螺,任何情况都不要尝试食用泥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