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民晚报图说:图片通过左右颜色对比|“嗑药”小鼠没摇头!原来,上海科学家让致幻剂“改邪归正”了!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图说:图片通过左右颜色对比|“嗑药”小鼠没摇头!原来,上海科学家让致幻剂“改邪归正”了!
文章图片
图说:图片通过左右颜色对比 , 阴晴对比形象化地展示抑郁和抗抑郁的效果 。 中间以蘑菇形象将大脑替换成蘑菇头 , 保留蘑菇伞柄 , 以表示致幻剂来源于“致幻蘑菇”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致幻剂 , 听上去害人不浅 , 触碰不得 。 不过 ,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汪胜研究组与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程建军研究组合作 , 让它“改邪归正” , 造福于人类抗抑郁 。 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今天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 。
威胁生命的精神疾病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显示 , 全球约有3.22亿抑郁症患者 , 其中约2/3的患者有过自杀意念 , 约25%的患者有过自杀行为 。 自杀同时也是当下年轻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有将近一半发生在抑郁症患者中 。 更令人担忧的数据是 , 抑郁症患者近十年增速达18% 。
对抗抑郁 , 主要有心理治疗、电击治疗和药物治疗三种方式 。 数据表明 , 首次出现抑郁症状的患者 , 只有一半经过治疗能完全康复 , 35%会发展为复发性抑郁障碍 , 还有15%的患者会出现药物抵抗进而无药可用 。
汪胜介绍 , 单胺类神经递质参与调控人类的情绪和行为 。 市售的传统抗抑郁药物都遵循单胺假说 , 即抑郁症的治疗通过提高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这三种单胺类神经递质在患者大脑中的活性进而达到治疗效果 。
“但是 , 现有的抗抑郁药物起效慢、有效率低 , 并且‘药不能停’ 。 ”汪胜表示 , 亟需一款能快速起效的药物来对抗抑郁症 。
致幻剂“改邪归正”
近年来 , 多种致幻剂在抑郁症治疗方面展现了一定的潜能 。 从“神奇蘑菇”中提取的一类天然致幻剂裸盖菇素 , 在2019年被美国FDA授予作为治疗重度抑郁症和药物抵抗性抑郁症的突破性疗法 。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图说:图片通过左右颜色对比|“嗑药”小鼠没摇头!原来,上海科学家让致幻剂“改邪归正”了!
文章图片
图说:1943年4月19号 , 霍夫曼在第一次误吸了致幻剂LSD后为了验证其效果又在自己身上试验了一次 , 之后在朦胧和迷幻中被同事用自行车载回了家 。 这是人类第一次有意地使用致幻剂 , 这一天也被称为“自行车日(BicycleDay)”
二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 裸盖菇素在一天内可以极大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 且效果可持续12周以上 。 但是 , 致幻剂的致幻副作用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临床研究和广泛应用 。 因此全世界的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寻找和研发能快速起效但不致幻的新型抗抑郁药 。
裸盖菇素在人体内被代谢为脱磷酸裸盖菇素 , 进一步与血清素2A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 汪胜研究组发现 , 除了这条众所周知的“阳关大道” , 脱磷酸裸盖菇素受脂质调控还能“暗度陈仓”——而这条通路与治疗抑郁症密切相关 。
“由此 , 设计化合物的思路就很清晰了:让脱磷酸裸盖菇素‘听话’地走第二条路 。 ”汪胜说 。
“嗑药”小鼠不摇头
程建军研究组很快设计出了符合实验模型的小鼠 。 研究人员惊喜地发现 , 小鼠在接受致幻剂后并未出现致幻反应;与此同时 , 小鼠的抑郁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 “这说明抗抑郁和致幻效果是可以分离的 。 ”汪胜解释 。
这项研究成果为新一代非致幻快速起效的抗抑郁药研发指明了方向 。 需要指出的是 , 化合物并不等同于药品 , 科研人员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验证 。 “我们将继续优化现有的化合物 , 确保小鼠实验的安全性 。 ”汪胜介绍 , “今后也会持续寻找有效化合物 , 开展临床前评估 , 预计两三年后将我们认为有前景的化合物推向临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