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预防四大误区

破伤风是一种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而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疾病,病死率较高,但破伤风又是一种通过正确处理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破伤风预防首先强调规范的伤口处理,对于伤口应当彻底清创、消毒.然后根据伤口的性质和病人的免疫接种史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破伤风的预防工作.我国现阶段尚无统一明确的破伤风预防模式,参照国外防疫模式并结合我们临床工作实际,我们尝试建立如下破伤风的主、被动免疫模式.
【破伤风预防四大误区】破伤风预防"四大误区"
在我国,由于我们的临床工作中破伤风疾病发病率低,以及破伤风主、被动免疫分工于不同部门等多方面因素,常常导致患者、甚至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预防及诊治工作中充满误区.具体可列举如下:
误区一:创伤后一律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的被动免疫.
在多数医院,当患者就诊时只要是外伤,甚至只是擦伤,无论其是否进行过主动免疫,一律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的被动免疫.其结果一方面是有限医疗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另一方面是增加了已收到主动免疫很好保护的外伤患者,还得再次承受由破伤风抗毒素(马血清)所可能造成过敏等的医疗风险和不必要的医疗经历.
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述,按时的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可在一定时期内在人体内产生很好的抵抗破伤风外毒素的保护效果.而且破伤风疫苗具有预防有效、安全廉价、作用持久的特点.只有未经过基础主动免疫且伤口污染严重者,才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行被动免疫.根据具体情况而采用的不同免疫方式,是我们临床预防工作中的重点.而受伤后不区分具体情况就行被动免疫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误区二: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在外伤后24小时之内才有效.
多数医务人员会告之患者应该在外伤后24小时内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否则无效;甚至某些医疗单位对外伤超过24小时的患者,拒绝再给予抗毒素预防.
其实破伤风感染后发病的潜伏期为6-12天,根据其发病机制,伤后24小时之内甚至稍晚应用破伤风抗毒素,都能起到预防作用;即使发病,症状也应该较轻.因此我们不能把24小时做为一个教条的界限,临床上应强调尽早应用,但只要未发病2周内应用破伤风抗毒素都应视为有预防作用.
误区三:应该应用被动免疫制剂时却不应用.
对于某些非外伤性的损伤,例如:肛周脓肿、结肠穿孔等,临床医生却很少考虑到其有破伤风杆菌感染的可能.其实,破伤风杆菌大量存在于人的肠道内,并随粪便排除体外,于是肠道破裂所造成的对腹腔及手术切口污染,机会大大增加,若病史较长,污染重,术后可能发生切口的破伤风杆菌感染.因此,此类未行破伤风主动免疫并罹患该类损伤性疾病的患者,应该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误区四:行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后就不会患破伤风.
被动免疫给体内带来的抗体只能持续2-3周,此后抗体水平下降,身体不再受到保护.因此一次的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并不能带来人体对破伤风杆菌的持久免疫力.
持久的免疫力存在,其实依靠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在体内产生的主动免疫.保持体内较高的破伤风外毒素抗体滴度水平,是对抗破伤风杆菌感染的最有效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