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被命运的子弹击穿

绝不被命运的子弹击穿

文章图片

绝不被命运的子弹击穿

文章图片

绝不被命运的子弹击穿

王梦琳(左)初中化疗时第一次剃了光头 。 图为她和妈妈的合影 。
33岁的王梦琳 , 已得过5种癌症 。 她的人生被置于巨大的不确定性中——不知道明天一睁眼 , 身体又被什么肿瘤袭击 。
王梦琳被癌症密集攻击 , 是因为身体里抑制癌细胞生长的TP53基因发生了变异 , 这让她的患癌风险显著高于常人 。 从2005年开始 , 这个南京女子先后确诊了两个分型的骨肉瘤、乳腺癌、肺腺癌、肾上腺皮质癌、间叶源性肿瘤 。 这些疾病夺走了她的双侧乳房、一片肺叶和手臂上的一根桡骨 。
发动第一次进攻的是骨肉瘤 。
当时 , 王梦琳正在上初三 。 因为接受手术、放化疗 , 她不得不休学了1年 。 家人担心她上高中后学习压力大 , 对身体康复不利 , 便让她去读中专 。
此后 , 王梦琳又陆续确诊了4种癌症 。 治疗期间 , 她两次剃光了头发 , 但乌黑茂密的新发还是长了出来;吃抗癌药 , 她3片手指甲裂开 , 她给完好的那些贴上亮晶晶的、描绘雪花的美甲片;她春天去樱花道散步 , 冬天去漠河感受泼水成冰 。 她爱的人中 , 很多也爱着她 , 织出一张网 , 兜着她 , 不让命运击穿她的生活 。
2023年10月的国庆假期 , 王梦琳(右)在等腿部骨穿刺的病理结果期间 , 在江苏盐城参加了一次漫展 。 王梦琳旁边的是她的丈夫季理15岁的表妹 。
为什么又中招了
18岁总有很多回忆 , 有些人考上心仪的大学 , 有些人第一次表白 , 有些人走入社会 。 王梦琳18岁时 , 用左腿的腓骨补了手臂的桡骨 , 后者因她3年前确诊骨肉瘤被切除了 。 这件事听上去残忍 , 王梦琳却说自己幸运 , 至少手臂没截肢 。
她记得 , 15岁那年 , 左肩膀被撞后长了一个大肿包 , 1个多月没消肿 , 去医院拍片子 , 确诊了骨肉瘤 。 当时的王梦琳对“肿瘤”“癌症”这些词很懵懂 , 真正压垮她的是 , 医生说可能要截肢 , 保肢率只有30%左右 , 而且要从肩膀的部位开始截 。
为了提高保肢率 , 医生建议她术前接受两周化疗 。 可截肢的恐怖还没消散 , 化疗造成的大把脱发先来了 , 王梦琳索性把头发剃掉 。 看到自己光头的样子时 , 少女的心态崩溃了 。
骨肉瘤高发于青少年群体 , 在化疗的病房里 , 王梦琳有很多同龄病友 。 大家穿着一样的病号服 , 用五颜六色的帽子遮住光头 。
后来 , 王梦琳被推进手术室 , 万幸的是 , 肿瘤的包膜很完整 , 只需要切除桡骨 。 她记得 , 从麻醉中苏醒后 , 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认胳膊和手还在不在 , 感受到它们搭在肚子上 , 她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 。
可能没有人比病友更能理解病友 。 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和家人的鼓励帮王梦琳走过了那段灰色的时光 , 她与一位因骨肉瘤截肢的病友至今保持着紧密联系 。 2023年春天 , 病友专程从大连到南京看她 , 穿戴假肢后 , 除了走路有一点不便 , 看起来和常人无异 。
2015年 , 24岁的王梦琳又确诊了乳腺癌 , 因为不想看到头发掉下来 , 这次化疗之前 , 王梦琳把头发剃光了 , “光头”不像上一次那么“刺激” 。 在即将到来的痛苦面前 , 失去头发实在微不足道 。
肿瘤是王梦琳体检时发现的 , B超医生直接告诉她:“这肯定不是一个好东西 。 ”王梦琳听了之后 , “五雷轰顶” 。 她又去江苏省人民医院复查 , 医生甚至没有做检查 , 通过触诊就确定“那个东西”是恶性的 。 她还记得 , 当时已经是下午快下班的时间 , 她从诊室出来后 , 坐在医院的楼道里哭了 。
确诊两个星期后 , 王梦琳再次被推进手术室 。 淋巴转移已经发生 , 医生建议左侧乳房全切 。 然而 , 从手术室出来后 , 王梦琳发现自己的胸部不仅左边是平的 , 右边也是平的 , 躺在病床上嚎啕大哭 。
后来她得知 , 手术中的快速病理检测结果显示 , 她右侧乳房也有恶性肿瘤 。 医生紧急征求王梦琳父母的意见 , 母亲忍痛作出决定:全切 。
当时的王梦琳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 , 在一家连锁机构被提拔到主任级别 , 负责整个江苏省门店员工的薪资管理 。 专科毕业后 , 王梦琳自考取得南京大学本科学位 , 确诊乳腺癌时即将毕业 。
她的生活踩下急刹车 , 病假一休就是两年 , 等她再回公司时 , 只有负责档案整理的岗位了 。
爱情给了她慰藉 。 那一年是王梦琳和男友季理在一起的第四年 。 王梦琳接受乳腺癌手术两个月后 , 季理决定娶她 。 季理说 , 当时他们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 , 他也开始找婚房 , 乳腺癌手术助推了他们的婚姻 。 “我想要给她点鼓励 , 在她最需要的时候 , 我肯定要站出来 , 给她一颗定心丸 。 ”
这颗定心丸是以一种很朴素的方式呈现的 。 2015年12月12日 , 很普通的一天 , 季理和王梦琳领了结婚证 , 下午抽空买了戒指 。 晚上 , 这对新人和王梦琳的父母、祖父吃了顿火锅 。 没有求婚、没有婚礼 , 也没有大摆宴席 。 王梦琳说 , 她喜欢这样平平淡淡的 。 这一天 , 王梦琳还完成了本科答辩 。
这通常是童话故事的结尾 , 却是生活的平常一页 。 2021年 , 王梦琳复查乳腺癌时查出肺部有个结节 , 直径1厘米多 , 确诊为肺腺癌 , 需要手术切除 。 因为它长的位置比较“刁钻” , 整片肺叶都保不住了 。
此后 , 王梦琳又检查出了肾上腺皮质癌、间叶源性肿瘤 。 此前的经历 , 尤其是患乳腺癌后 , 王梦琳的心态和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 。 她迅速修复好自己 , 投入到问诊就医中 。 她已经明白 , 悲伤对恢复病情没有用 , 还有可能加重病情 。
患乳腺癌的时候 , 王梦琳曾经想过 , “为什么又中招了” 。 当时她父亲因患胃癌退休 , 这家人甚至想过 , 是不是家里风水不好 。 2018年 , 王梦琳的父亲因癌细胞转移接受腿部截肢 , 术后出现感染去世 。 那一年 , 有家基因检测公司免费为王梦琳、她父亲和祖父做了检测 。 但因为父亲的病情和离世 , 王梦琳忽略了基因检测的结果 。 2020年 , 这家检测公司再次联系上她 , 她终于知道自己和父亲为什么会得多种癌症 , 原来父女俩抑制癌细胞生长的TP53基因发生了变异 。
“知道了原因 , 也并不能改变什么 。 ”王梦琳的平静被一张肺部CT检测片打破 。 这张片子上有密密麻麻100多个结节——这通常是癌细胞大面积转移的结果 。 2023年3月 , 王梦琳拿到这张片子时 , “脑子嗡嗡地” 。
她又一次被癌症拽入了“谷底” , “只能一点一点往上爬 , 没有其他办法” 。 因为确诊过5种癌症 , 当时 , 王梦琳需要先确认是什么癌症造成了转移 。 结节虽然有100多个 , 但直径最大的也只有0.6厘米 , 这么小的结节几乎不能做穿刺活检 , 很难确定“源头” 。
王梦琳只能从不可能中搏一个可能 。 一位医生表示 , 愿意尝试穿刺 。 肺本身很软 , 肺泡可移动 , 结节穿刺失败了两次 。 处在局部麻醉中的王梦琳终于听到医生激动地说:“穿到了!”
那天 , 她发了条朋友圈:“难忘的一天 , 突然感觉柳暗花明 , 感恩 。 ”配图是王梦琳喜爱的动漫主题曲《破茧》的歌词 , “击溃命运的诅咒” 。
穿刺结果显示 , 结节由此前的肺部癌细胞转移造成 , 针对这种癌细胞 , 国内刚刚上市一款靶向药 。
2023年12月 , 王梦琳在漠河体验泼水成冰 。
当医学的不确定性压在个体身上
2022年9月 , 此前确诊过肺腺癌的王梦琳去医院复查 , 发现肺上又长出10多个结节 , 医生认为结节没有问题 , 让继续观察 。 需要担心的是 , 此次检查还发现她肾上腺有个直径1.8厘米的结节 , 比4个月前“长大了” 。
针对它 , 医生说 , 王梦琳之前得过多种癌症 , 不确定是哪一种转移的 , 只能基本排除初中得的骨肉瘤 。 基因检测、多学科会诊 , 都没有给出确定的结论 。
当时王梦琳的治疗方案是 , 肾上腺结节大概率是肺腺癌转移 , 先吃靶向药 , 如果有效 , 假设就成立;如果没有效果 , 那就是乳腺癌转移 。 会诊后 , 医生们给出另一个方案 , 因为结节太小了 , 不好穿刺 , 建议直接切除 , 但切除又有可能加速癌细胞的扩散 。
两个方案都有风险 , 需要王梦琳这个几乎没有任何医学背景知识的患者来作最终决定 。 她本着“宁可错杀”的心态 , 让医生把结节切除了 。
术中的病理检查推翻了此前的两种假设——它是新的原发癌 , 肾上腺皮质癌 , 确定为恶性 。 同样的病理组织 , 王梦琳拿到南京另外一家医院检测 , 结果是不足以判定为恶性 。 王梦琳不死心 , 又把这份病理拿到上海检测 , 出现第三种结果:恶性潜能未定 。
王梦琳至今都不知道自己得的肾上腺皮质癌恶性程度如何 , 只能推测它的状态比较“早期” 。 她查过资料 , 发现肾上腺皮质癌是一种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的罕见癌症 , 一般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 , 肿瘤也长得比较大 , 直径可能达到10厘米 , 她的肿瘤发现得很及时 。
在处理肾上腺皮质癌的过程中 , 王梦琳拍过几次肺部的片子 , 结节每次都在变大、变多 , 但它们当时太小 , 无法穿刺 , 无法确认原发灶 。
王梦琳实在不想等了 , 她不想坐以待毙 。 肺紧挨着乳腺 , 她个人推测是乳腺癌转移 。 2023年2月 , 肾上腺皮质癌处理完之后 , 王梦琳赶到北京 , 找医生看肺部的结节 。
从抢到号 , 到买票坐车去北京 , 再找到医院 , 一圈折腾完 , 医生看诊的时间只有几分钟 。 因为没有穿刺结果 , 医生并不能确定是乳腺癌转移 , 但王梦琳还是要了一个“如果是乳腺癌”的治疗方案 , 回到南京 , 她就找医生去接受化疗 。
这一次 , 王梦琳错了 。 化疗两个疗程后 , 再拍片子 , 肺部的结节长到了100多个 。
虽然当前人们带瘤生存时间在逐渐延长 , 但“谈癌色变”的底层焦虑并没有改变 。 人们对癌症恐惧 , 主要原因是现代医学对这两个字依然有无力感 。
和这种无力感对抗的过程中 , 好消息和坏消息总是在不停交织 。 在王梦琳的故事里 , 好消息是 , 100多个肺结节出现后 , 针对性的靶向药正好上市了 , 王梦琳吃了1个月 , 结节变少了 , 也变“淡”了 。 坏消息是 , 2023年8月 , 王梦琳的腿被撞了下 , 去医院检查 , 发现腿上也长出了肿瘤 。
从发现到处理这个肿瘤 , 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 。 早在8年前 , 2015年 , 确诊乳腺癌时 , 王梦琳做了全身的骨扫描 , 曾发现腿部有个“点” , 当时医生没有对这个“点”提出什么建议 。 2020年 , 王梦琳复查 , 再次做全身骨扫描 , 又拍到了腿部这个“点” , 医生依然建议不需要处理 。
又过了3年 , 长“点”的地方出现了“软组织阴影” 。 王梦琳问医生 , 得知如果是原发肿瘤 , 需要做手术切除 , 但她正在吃靶向药 , 手术要暂时搁置 。
腿上的肿瘤如利剑悬在王梦琳头上 , 更坏的消息接踵而至 。 2023年8月30日 , 王梦琳去医院再次复查上半身肿瘤情况 。 复查结果出现在手机屏幕上的时候 , 她正在和季理遛狗 。 王梦琳说 , 肿瘤患者最紧张的时刻之一就是看片子结果 。 一般季理看完 , 王梦琳再看 。 当时 , 朴实的季理忍不住哭了 , 片子显示 , 王梦琳颅内长了个肿瘤 , 腹壁上还有个肿瘤 。
和季理相比 , 王梦琳反而更淡定 。 “对我来说 , 无非就是再去渡过一个难关 , 但是对他来说 , 这一路过来 , 他觉得我在受苦 , 现在又要去受苦 , 他有点崩溃了 。 ”
第二天 , 王梦琳和季理去医院询问治疗方案 。 他们专门找了一位放射科资历深厚的专家 , 这位专家拿着王梦琳不同阶段的片子 , 看得特别仔细 , 拿不准的地方还要用尺子比 。 半个多小时的看片过后 , 专家给的意见是 , 颅内的肿瘤无大碍 , 因为4个月之前已经拍到它 , 只是当时的医生没有写到分析结果里 。 4个月来 , 肿瘤没有长大 , 问题不大 , 是个好消息 。
坏消息相伴出现 , 王梦琳腹壁上的肿瘤是新发的 , 穿刺结果显示 , 它是个间叶源性肿瘤 。 看到这个结果后 , 医生原定的切除手术方案有点难办了 , 因为腿上的骨肉瘤一般也是间叶源性肿瘤 , 医生怀疑腹壁的肿瘤可能是从腿上转移过来的 , 需要确定腿部肿瘤和腹壁肿瘤之间的关系 , 才能确定手术方案 。
王梦琳又做了一次腿部的骨穿刺 , 先后询问5家医院的医生 。 经过和她初中确诊的骨肉瘤穿刺结果的对比 , 目前腿上的骨肉瘤和当初的不是同一分型 。 至于本次骨肉瘤的分型 , 只有一家医院确认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 , 其他4家医院确认不了分型 。
针对肿瘤的恶性程度 , 不同医生也有不同的说法 。 有医生确认是良性或者低度恶性 , 有医生表示恶性程度高 , 需要尽快做手术并置换膝关节——看到王梦琳此前的就诊记录后 , 这位医生又质疑起自己的判断:如果恶性程度很高 , 不应该2015年到现在变化不大 , 但病理结果显示又很典型 。
因为这个肿瘤 , 季理往上海跑了两趟 。 第一次听说要“置换膝关节” , 季理很痛苦 。 作为癌症患者的家属 , 他同样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 季理说 , 他曾经在夜里做过很糟糕的梦 , 被吓醒 。 醒来后 , 看到王梦琳安安稳稳地睡在身边 , 才明白原来刚才只是一场噩梦 。
在共同的敌人面前 , 王梦琳和季理成了战友 。 季理被压得喘不过来气的时候 , 王梦琳会更加迅速地修复好自己 , 再去安慰季理 , 最后再一起去面对 。
腿部的肿瘤 , 王梦琳和季理又去咨询了其他的医生 , 综合医生们的意见 , 再加上王梦琳没有不舒适的感觉 , 他们决定暂时不做手术 , 继续观察 。
医学的不确定性 , 王梦琳已经习以为常 。 她记得分别在两家医院看到过相反的肿瘤术后饮食护理意见 , 一家医院建议多吃南瓜 , 另外一家医院建议不吃南瓜 。
王梦琳也早就不再去网上到处搜集癌症的资料 , “只会越查越焦虑 , 医生都搞不明白的事情 , 我更搞不明白了” 。 她不会去加入患者群和其他病友交流意见 , 也是为了减少焦虑 。 经历了这些后 , 王梦琳在抓紧时间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
乳腺癌手术过后 , 王梦琳去学了街舞 。 2023年10月初 ,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第一次采访王梦琳时 , 谈及未来的愿望 , 她说想去东北滑雪 。 2023年11月底 , 在哈尔滨旅游火遍网络之前 , 王梦琳就实现了去黑龙江滑雪的愿望 。
癌症患者有一些饮食禁忌 , 王梦琳几乎不喝奶茶 。 但是这次去东北 , 一家餐厅赠送奶茶 , 装奶茶的瓶子是一个卡通人型 , 还戴着红色毛线帽 , 围着红绿相间的围巾 。 王梦琳被瓶子可爱的外表吸引 , 忍不住喝了一次奶茶 , 并把可爱的瓶子留了下来 , 带回家里 。 在明天或者意外到来之前 , 她对生活的热情从未消退 。
2023年12月 , 王梦琳在大连吃烧烤时 , 因为喜欢这个奶茶瓶 , 破例喝了一次奶茶 。 图中右上角为王梦琳出门携带的保温杯 , 上面的贴画是她的丈夫季理大学同学的孩子贴的 。
中国式浪漫
如果说王梦琳的性格带点当下年轻人常见的“社恐” , 她母亲则是完全相反的“社牛” 。 他们一家人搬入新的小区没多久 , 王梦琳母亲就组织起一支广场舞队伍 , 她是领舞 。
初中时 , 王梦琳因骨肉瘤住院 , 见她母亲的心态好 , 护士常主动找来 , 请这位母亲帮忙安慰其他“还没有走出来”的小朋友 。 也是在母亲的“牵线”之下 , 王梦琳认识了那位至今都保持联系的病友 , 两个孩子的妈妈也成了好友 。
2023年12月中旬 , 记者在南京采访王梦琳时 , 王梦琳时不时会收到不同亲友发的“唠家常”的微信 。 想要出去旅游的好闺蜜看到了价值12.9999万元的“真爱号”豪华邮轮旅行套餐 , 给王梦琳发微信“吐槽” , “太贵了去不起”;季理的一个表妹要去扬州大学玩 , 给王梦琳发微信 , 周末要给她送点“扬大牛奶”尝尝……
王梦琳觉得 , 命运对她并不好 , 让她携带着突变的基因出生 , 但是她也觉得 , 命运对她挺好 , 因为身边的人给了她充足的爱 。
哈佛大学曾经用85年的时间 , 追踪724名受访者以及他们的1300多名后代 。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 人际关系质量最重要的幸福因子 , 既非金钱 , 也非名誉 。
这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已经出版成书 , 项目第四代负责人罗伯特·瓦尔丁格(Robert Waldinger)是这本书的作者 , 他在书中写道:“美好生活是一种复杂的生活;它是快乐的 , 且极富挑战性;它充满爱 , 但也伴有痛苦;它永远不会有严格意义上的‘发生’ , 相反 , 它是一个过程 , 它包括动荡与平静、轻松与负担、挣扎与成就、挫折与跃进 , 以及重创 。 ”归根结底 , “美好生活是在一个赋予我们生命意义和美好的关系网中得以维持的” 。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在为这本书作的序中写道:“最终洗尽铅华 , 我们发现 , 真正支撑着我们一路走来、风雨无阻的最重要的力量竟是我们周围那些强有力的关系——温暖而坚毅、持久而平和 。 ”
王梦琳的故事此前已经被媒体多次报道 , 在这些报道中 , 王梦琳和季理的爱情被重点提及 。 爱情是一个很浪漫的词 , 记者在对王梦琳和季理的采访中发现 , 除了两人彼此之间的浪漫外 , 他们还用心经营了一份典型的“中国式浪漫”:两个家族之间的紧密关系 。
王梦琳的婆婆 , 也就是季理的母亲 , 是一名农村妇女 。 季理决定结婚的时候 , 王梦琳刚做完乳腺癌的手术 。 季理的母亲知情 , 但她并没有去干预 。 相反的是 , 在结婚后 , 这位母亲主动提出 , 为了王梦琳的身体健康 , 两个年轻人不要小孩 。
季理的母亲住在江苏盐城的村子里 。 结婚以后 , 王梦琳和丈夫几乎每个月都会开车回去一趟 。 在公婆家里 , 王梦琳几乎不需要做家务 , 偶尔起晚了 , 也不会被说教 , 婆婆会准备好早餐等她吃 。 季理说 , 他的父母把王梦琳当成女儿一样对待 , 王梦琳也是这么体会的 。
2022年12月初 , 王梦琳做完肾上腺皮质癌手术后 , 住在村子里的婆婆主动邀请儿媳妇去她家养病 , 因为村里空气好 , 吃的东西更“原生态” 。
【绝不被命运的子弹击穿】王梦琳刚离开南京 , 她住院的病区就开始有患者感染新冠病毒 。 南京市区的感染者数量也在上升 , 其中包括她的母亲和祖父 。
村子里地广人稀 , 病毒传播得慢 。 而且那段时间 , 婆媳俩都不太出门 , 季理父亲偶尔外出买菜 , 回家后做好消毒 。 在新冠疫情快速扩散的那段时间 , 他们3人都没有感染 。 季理在南京上班 , 王梦琳和公婆生活 , “并没有感到什么压力” 。
小两口去新疆旅游 , 会邀请老人同行 。 季理母亲穿着王梦琳买的蓝色连衣裙 , 扎着马尾辫 , 照片中的婆媳背影 , 看上去像一对闺蜜 。 2023年冬天 , 南京特别冷 , 王梦琳给自己添置了“水电热毯” , 也习惯性地给婆婆买了一个 。 有店铺搞促销活动 , 王梦琳给家里买了个冰柜 , 给婆婆也买一个——她记得婆婆之前说过 , 冰箱放不下东西了 。
季理有个弟弟 , 在厦门工作 。 这位男士喜欢“蹲”在直播间给家里“买买买” , 从女性护肤品到刷马桶用的洁厕灵 , 从新鲜的草莓到冷冻的肥牛卷 , 弟弟都会下单寄到江苏的家里 。
王梦琳的父亲是她祖父的独生子 , 父子俩都曾在南京一所211高校任教 。 儿子去世后 , 老人和孙女一家生活在一起 , 三代同堂 。 他并没有携带和儿子、孙女一样的突变基因 , 今年90岁高龄 , 每天主要的“任务”就是在阳台上晒太阳 。
2022年12月初 , 王梦琳的祖父生病需要就医 。 根据当时的新冠疫情防控政策 , 正在医院做手术的王梦琳和陪护人季理没办法随意进出医院 。 季理打电话拜托住在隔壁小区的大学同学 , 夜里把老人送进医院 。
没有孩子的季理夫妇和这位同学的两个孩子 , 关系特别亲近 。 在王梦琳随身携带的一只保温杯上 , 贴满孩子们送的贴纸 。 时间久了 , 有些贴纸图案已经斑驳 。
家族间的强联系是中国家庭的传统特征 , 并不为当下很多年轻人接纳 , 但王梦琳对此甘之如饴 。 在她看来 , 自己和丈夫背后的两家人 , 关系紧密但从不束缚彼此 , 可能正是这段关系令她舒适的原因 。 至于分寸感如何拿捏 , 或许可以从季理母亲的一项爱好中找到答案 。
出生在乡村、生长在乡村的季理母亲 , 不会说流利的普通话 , 但却很喜欢阅读 。 她看的不是所谓“正经”的文学作品 , 而是在年轻人中很流行的玄幻修仙类小说 。 没有智能手机之前 , 季理的母亲会去村里的“图书馆”借书 , 有了智能手机之后 , 就在网上读 , 有时边听书边做家务 。
王梦琳是一个“二次元女孩” , 热衷于看各种动漫作品 , 尤其是国产动漫 , 很多改编自玄幻修仙类小说 。 王梦琳回婆婆家后 , 也会在电视上看动漫 , 婆婆就经常坐下来和她一起看 。 有一次 , 一部片子看了一半后 , 婆婆说:“这个故事我好像在哪里看过 。 ”
前段时间 , 婆婆给王梦琳打电话 , 问怎么把手机播放的内容投放到电视屏幕上 , 因为她想看动漫了 。
王梦琳很喜欢旅行 , 她觉得不一样的地方有不一样的美 , 季理老家挨着的黄海是黄色的 , 海南的海就是蓝的 , 泰国看到的海 , 蓝中又有点绿……她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有使命 , 她的使命就是要和一个又一个癌症作斗争 , 而世界上这些美丽的风景正是回馈给她的礼物 。 她想好好活下去 , 要和爱的人一起去享受这些无穷尽的礼物 。
2022年7月 , 王梦琳(左)和婆婆在新疆旅游时的合影 。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秦珍子张蕾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