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冰点周刊:大声说误诊

医生|冰点周刊:大声说误诊
文章插图
2020年6月16日,石家庄,在河北省胸科医院手术室内,医生正在使用一台“三头四臂”的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对患者实施治疗。视觉中国供图(资料配图)
医生|冰点周刊:大声说误诊
文章插图
急诊病例研讨会至今已经办了60届,吸引了北京各大医院的急诊科医生,如今还有专科医生参与。受访者供图
医生|冰点周刊:大声说误诊
文章插图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受访者供图
医生|冰点周刊:大声说误诊
文章插图
2019年2月12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大楼内人山人海。视觉中国供图(资料配图)
医生|冰点周刊:大声说误诊
文章插图
2018年4月2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市民通过机器人查询相关就医信息。视觉中国供图(资料配图)
堆在储存柜最底层的那堆“废纸”,陈晓红固执地阻拦任何人扔掉。
那是一叠画满“正”字的表格,每一笔表示一个逝去的生命。
1985年,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医务部工作的陈晓红,把经手的死亡报告单,画“正”字计数。眼下,白纸早已泛黄,表格里的数据被录入计算机里。71岁的陈晓红再也不用画“正”字计数,只要在计算机里“跑一下”,误诊病历的数据会弹出屏幕。
究竟经手过多少份误诊的病历报告?她记不清具体的数字了,“大约30万份吧。”她见证过梅毒在上世纪70年代消失,又卷土重来,误诊率最高时达到60%,如今,所有医生都认识了它,极少误诊。在《临床误诊误治》杂志当主编时,她把当时少有人知的胃食管反流及其综合征等多种疾病,推到公众眼前。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就像攀登一座医学高山,分支众多的专科是从正面拾级而上,而研究误诊则是从背面翻越,同样要经过陡坡和峭壁。如今,退休多年的陈晓红还在向上爬。她已经成为中国研究误诊最多的人之一。
每个医生心里都有片墓地
许多双眼睛在关注着误诊研究:出版社时不时询问陈晓红的研究进度,希望免费出书;程序员也加入研究,敲入编程语言,轻而易举地找到误诊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科技公司找上门来,想和陈晓红合作,将她攒了30多年的误诊病历,作用于临床诊断。
可上世纪90年代初,当她和同伴写好第一版《误诊学》时,却被大大小小的出版社拒绝,“医生都要写经验,你这写的是反面”,更何况,从来没有一本医学书籍以误诊为主题。为了让新书顺利出版,她鼓起勇气,拜访当时的医学“大咖”,请他们帮忙写序。
吴阶平向她敞开了门。这个中国泌尿外科先驱者、两院院士、周恩来的医生,丝毫不掩饰地向初次见面的晚辈坦承他犯过的错误:他曾建议一个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尝试热水坐浴,没多久病人反馈,不起效果,他追问坐浴的方式,病人回答,“不就是洗洗屁股吗?”
说到这里,向来温和的吴阶平蓦地站起来,提高了声量,“这不是怪我吗,没有说清楚。”
“您已经离开临床多年,为什么对这些小事记得如此准确呢?”陈晓红忍不住问。
“这可不是小事。”此后,吴阶平总会叮嘱每个细节,希望不要延误病人的治疗:用什么样的水盆、加多少量的水、怎样不断加水、为什么不能用浴盆或洗浴代替……
他一边回忆,一边来回踱步,甚至把出现误诊的起因揽在身上:“这个责任不怪青年,责任在我们老同志,没有把以往的经验及时传给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