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郴州日报有道是:“全国吃在广州|嘉禾人的乡愁——油炸肉

本文转自:郴州日报
本文转自:郴州日报有道是:“全国吃在广州|嘉禾人的乡愁——油炸肉
文章图片
有道是:“全国吃在广州 , 湖南吃在嘉禾” , 来过嘉禾县的食客们都知道 , 此言非虚 。
早在2008年 , 首届湖南国际湘菜文化高峰论坛暨湖南美食文化展上 , 嘉禾县就被授予“湖南湘菜十大产业县”称号 , 子姜血鸭、血灌肠、油炸肉、水煮肉、油糍粑、全猪宴等 , 一大批经典嘉禾美食享誉省内外 。
春节将至 , 对于爱吃、好吃、擅吃的嘉禾人来说 , 早已摩拳擦掌 , 准备为亲人朋友们献上一桌饕餮盛宴 。
这不 , 家住嘉禾县晋屏镇邓家村的村民胡小玉 , 一大早就开始忙活起来 。
她拿出精心挑选过的上好五花肉 , 经过一轮炖煮 , 然后进行油炸 。 煮的过程很有讲究 , 为了使肉有色泽 , 味道香 , 还会添加倒缸酒 。 等五花肉煮至八九成熟 , 然后捞出来沥干 , 放入滚烫的油锅中 , 直至五花肉成金黄色即可 。
本文转自:郴州日报有道是:“全国吃在广州|嘉禾人的乡愁——油炸肉
文章图片
本文转自:郴州日报有道是:“全国吃在广州|嘉禾人的乡愁——油炸肉
文章图片
这就是嘉禾过年的镇席之王——油炸肉 , 又称大块肉、过年肉 。 在嘉禾 , 无油炸肉不成春节筵席 。
胡小玉介绍 , 过年的时候家里来了客人 , 随手拿出一块油炸肉切片 , 与豆腐炖煮 , 一盘家常好菜就出锅了 。
油炸肉是“以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最美味的食品”的典型代表 , 焖煮油炸肉时 , 只需加一点盐和少许姜丝 , 把肉块放下去 , 上面覆盖油豆腐 , 盖上锅盖 , 在柴火上用中火焖煮 。 其间翻一两次锅 , 直到肉烂豆腐软 , 锅里的汤汁将干未干之际 , 便可用大海碗盛出 。
“来了来了 , 油炸肉肉出锅了!好香啊 , 快点快点 , 准备吃了!”油炸肉出锅 , 胡小玉大声招呼着家里人赶紧尝尝 。 通过与油豆腐焖煮 , 既吸收了豆腐中植物蛋白的香味 , 又褪去了自身的油腻 , 齿颊溢香 。 原本干硬的油豆腐 , 吸足了动物油脂的滑腻和猪肉的鲜香后 , 也变得软香筋道 , 饱含肉汤 , 令人满口生津 。
本文转自:郴州日报有道是:“全国吃在广州|嘉禾人的乡愁——油炸肉】吃着又酥又香的油炸肉 , 再喝上一口自酿的嘉禾水酒 , 一种满满的幸福顿时涌上心头 。
本文转自:郴州日报有道是:“全国吃在广州|嘉禾人的乡愁——油炸肉
文章图片
本文转自:郴州日报有道是:“全国吃在广州|嘉禾人的乡愁——油炸肉
文章图片
有不少人都很好奇 , 嘉禾的油炸肉虽然好吃 , 但份量也未必太大了 , 往往一块可以达到250克 , 这让有些斯文的客人“望而却步” , 不敢动筷 。
这其中的原因 , 与嘉禾独特的人文地理条件有关 。
嘉禾人多地少 , 传统产业是锻造 , 早年间 , 粮食匮乏 。 普通人家 , 早餐吃稀饭或红薯干拌大米饭 , 中餐吃稀饭或红薯 , 晚餐吃大米干饭 , 为了留些干饭在次日早餐吃 , 晚餐仍要掺吃杂粮 。
“家财万贯 , 杂粮一半”和“红薯半年粮”的粗茶淡饭治家之道代代相传 。 那时的嘉禾人只有庆祝节庆时 , 才能见到少许肉类 。
后来经济条件好了 , 肉类也摆上了日常人家餐桌 。 但嘉禾“打铁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气未改 , 尤其是春节 , 一定要让客人吃饱喝足 , 因此 , 油炸肉必须越大越好 。
不仅如此 , 在客人吃完宴席离开时 , 主人往往要用筷子穿上一块油炸肉给客人带回家去 , 既是给没有参加宴席的家人尝尝鲜 , 也有主人答谢乡里乡亲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