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齐鲁壹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王震对于胶东人来说|寻威年味|威海非遗传人带你一起制作“金虎”花饽饽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王震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王震对于胶东人来说|寻威年味|威海非遗传人带你一起制作“金虎”花饽饽
文章图片
对于胶东人来说 , 咽下一口花饽饽 , 这个年才算揣进了心里 。 入冬后 , 在威海市文登区各地 , 200多家花饽饽生产业户纷纷起灶生火 , 备战胶东花饽饽的腊月销售旺季 。 作为“山东省花饽饽之乡” , 文登区的花饽饽产业总产值达3亿元 , 并吸收了大批农村妇女就地就业 , 花饽饽也因此成为当地的富民特色产业 。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王震对于胶东人来说|寻威年味|威海非遗传人带你一起制作“金虎”花饽饽
文章图片
南瓜汁和出金黄色的面 , 揉成身体和脑袋;白面片轻剪几下 , 做成胡须;用筷子轻戳两下 , 再塞入两个黑豆 , 则成了眼睛……一个小老虎形状的花饽饽就在巧手厨娘的手中悄然而出 。
在位于文登区侯家镇的山东益养德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 , 搅面机、压面机源源不断地把面输送到案板上 , 一个个巧手厨娘紧接着揉面、塑型、拼装 , 一个个“萌虎送宝”花饽饽不断产出 , 蒸制30分钟后再放凉 , 随即又是打包、装箱、发货 。
“一年的生意 , 约三分之一集中在腊月 。 ”益养德康技术总监林荣涛说 , 公司近期已经停掉了其它产品 , 全部用于生产“萌虎送宝” , “一个三斤重 , 卖128元 。 我们全力生产 , 一天也就能生产1000多个 , 还是供不应求 , 其中三分之一的订单来自网上 。 ”
林荣涛的另一个身份是威海市级非遗胶东花饽饽习俗传承人 。 自幼跟着母亲做花饽饽 , 毕业于中式面点专业 , 成名于餐饮界各项技能大赛 , 四处拜师学艺博采众长 , 林荣涛在胶东花饽饽上的造诣闻名遐迩 。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王震对于胶东人来说|寻威年味|威海非遗传人带你一起制作“金虎”花饽饽
文章图片
在胶东 , 花饽饽已传承数百年 , 做花饽饽是胶东妇女的“必修课” 。 家家户户都能做的花饽饽与林荣涛的花饽饽有何不同?在益养德康的办公楼上可以找到答案 , 这里也是文登区的花饽饽文创产业基地 。
林荣涛的工作室堪称琳琅满目 , 寿桃簇拥的仙女、须发尽张的龙头尽显大气 , 金鱼戏莲、松鹤延年则小巧玲珑 , 数十件作品无不匠心独具 。 “有很多题材 , 祝寿、庆生、婚庆、升学等都有 。 只要是客户有需求 , 我们都能设计出来 。 ”林荣涛说 , 他最得意的一件作品是“李龙拜寿” , 那是2013年的李龙文化山会上 , 他耗时一个月 , 用200多斤面做成了三米多长的“李龙王” , 龙身飞旋 , 四个龙爪上各呈一个大寿桃 , “当时是8个壮汉抬上山的 , 一亮相就轰动全场 。 ”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王震对于胶东人来说|寻威年味|威海非遗传人带你一起制作“金虎”花饽饽
文章图片
胶东花饽饽的生命力越来越强 , 正是因为有着像林荣涛一样的传承人 , 在传承的同时也与时俱进地发展 。 身兼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 , 国家级中式面点技师双重身份的林荣涛把花饽饽做得“内外兼修” 。
外 , 是指外形和颜色 。 “精致的卖相是吸引顾客的最基本条件 。 ”林荣涛带着采访人员来到研发室 , 台案上摆着刀具、镊子、剪刀、梳子等30多样工具 , “剪不同的口用不同的剪子 , 划不同的口用不同的刀 。 ”他举起一把采访人员不认识的“铁管” , “这叫戳刀 , 是酒店大厨常用的 , 我用它做鱼鳞、羽毛、双眼皮等 。 ”林荣涛说 , 塑型是个精细活 , 同样的工具在不同人手中发挥的作用不等 , “一定要用心 。 稍有偏差 , 呈现的效果就大不一样 。 ”
颜色的调配 , 更是一门学问 。 为了给采访人员答疑解惑 , 林荣涛又带着采访人员来到了实验室 。 “最早的花饽饽是用来祭祀的 , 所以老一辈用油漆、染料上色 , 这就导致花饽饽的外皮好看但不能吃 。 ”林荣涛说 , “现在我们都是用果蔬榨汁和面 , 保证花饽饽的任何一处都能进嘴下肚 。 ”一个“果篮”中的“苹果”一度让采访人员认为这是真的 , 林荣涛解释:“其实 , 它是用南瓜汁和面 , 做成金黄色的苹果 , 再用仙人掌果粉仔细刷出红色的条纹 。 ”在这里 , 菠菜汁调制出绿色、紫薯调制出紫色 , 红曲米或火龙果的汁液则可以获取到红色 。 “现在 , 大家都在用果蔬汁来调色 , 但经过高温蒸制和存放多天后 , 成品后的颜色区别很大 。 这就牵扯到了保色的问题 。 ”林荣涛继而解释 , “比如在菠菜汁中加点小苏打 , 在紫薯汁中加点白醋 , 就能使颜色更鲜亮 , 保存时间更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