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性|JCO:史上最长随访,揭秘乳腺癌最优化疗方案

众所周知 , 辅助化疗可延长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S) , 但其获益大小取决于化疗方案和化疗剂量强度的选择[1] 。 早期乳腺癌即使经过标准化综合治疗 , 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转移 , 死于此疾病 。 所以 乳腺癌辅助化疗如何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总生存期仍是临床研究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
卡培他滨是一种口服氟脲嘧啶前体药物 , 主要在肝脏和恶性肿瘤细胞内转化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氟尿嘧啶 。 有研究表明 , 多西紫杉醇、紫杉醇和环磷酰胺在动物模型中可增加胸苷磷酸化酶的活性 , 而胸苷磷酸化酶是卡培他滨在肿瘤中激活为氟脲嘧啶所必需的酶 , 提示卡培他滨与此类药物同时服用可提高疗效[2] 。
卡培他滨自1998年上市以来 , 主要用于晚期乳腺癌的辅助治疗[3] 。 但是 卡培他滨辅助治疗早期乳腺癌对长期生存率的影响我们知之甚少 。
近日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Heikki Joensuu博士团队在《临床肿瘤学杂志》(JCO) 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 填补了卡培他滨治疗早期乳腺癌临床试验数据的不足 。
这项研究发现 , 中位随访15年时 ,在紫杉烷和蒽环类化疗药物中添加卡培他滨可改善患者总生存期(OS) , 死亡风险降低19%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雌激素受体(ER)阴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和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往往从含卡培他滨的化疗中获益更为显著[4] 。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 , 在含有多西紫杉醇、表阿霉素和环磷酰胺的化疗方案中 加入卡培他滨 , 将成为早期乳腺癌患者尤其是目前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的TNBC患者的另一重要临床选择 。
阳性|JCO:史上最长随访,揭秘乳腺癌最优化疗方案
文章图片

论文首页截图
接下来 , 咱们就一起看看这个研究是如何开展的 。
芬兰卡培他滨试验(FinXX)是一项随机、多中心、开放标签、III期临床试验 , 用于评估在多西紫杉醇、表阿霉素和环磷酰胺的化疗方案中添加卡培他滨对早期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 。
从2004年1月到2007年5月 , 研究人员共招募了1500名腋窝淋巴结阳性或高危淋巴结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参与这项临床研究 , 其中3名患者因远处转移剔除研究 , 2名患者撤回知情同意书退出研究 。
剩余1495名患者入组时的中位年龄为53岁 (TX-CEX组为52岁 , T-CEF组为53岁) , 两组患者肿瘤的中位直径均为22mm , 1142位患者为(76.4%)ER阳性 , 282位患者(18.9%)为HER2阳性 。
患者1:1被随机分配到TX-CEX组(753 名患者)和T-CEF组(747 名患者) , 其中TX-CEX组包括三个周期的多西紫杉醇(T)加卡培他滨(X) , 然后是 3个周期的环磷酰胺、表阿霉素和卡培他滨;T-CEF组包括3个周期的多西紫杉醇 , 然后是3个周期的环磷酰胺、表阿霉素和氟尿嘧啶 。
曲妥珠单抗在试验进行期间获得批准 , TX-CEF组有96名患者(13%) , T-CEF组82名患者(11%)接受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 。
阳性|JCO:史上最长随访,揭秘乳腺癌最优化疗方案
文章图片

患者随机分配流程图 。 CEX:环磷酰胺+表阿霉素+卡培他滨 , CEF:环磷酰胺+表阿霉素+氟尿嘧啶 , T:多西紫杉醇 , TX:多西紫杉醇+卡培他滨 , ITT:意向性分析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晓这项 史上最长随访的卡培他滨临床试验给我们带来的惊喜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 所有患者均未失访 , 只有两名患者的随访时间少于13年 。 到随访截止日期 , TX-CEX组存活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5.3年 , T-CEF组为15.4年 。
TX-CEX组和T-CEF组的15年生存率分别为77.6%和73.3% , 与T-CEF组相比 , TX-CEX组死亡风险降低19% 。 随访期间 , 375例(25.1%)患者死亡 , 其中 , TX-CEX组171例(22.8%) , T-CEF组204例(2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