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干细胞疗法在1型糖尿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观察


糖尿病是以糖脂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儿童及青少年期糖尿病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和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其中以T1DM为主。
T1DM是由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绝大多数T1DM患者在诊断或出现临床症状时已有70%~90%的胰岛出现部分或完全的破坏,需终生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干细胞疗法在1型糖尿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观察
文章插图

目前基本的治疗为体外注射胰岛素,但这并不能改善损伤胰岛的 修复及抑制体内反复的自身免疫反应;此外,胰岛移植作为一项有效的治疗手段,尚存在同种异体免疫排斥的问题,
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T1DM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和损伤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和免疫因素均参与其发生发展,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多数认为T1DM是在遗传易感性基础上,在外界环境作用下,引起自身免疫功能紊乱, 导致胰岛细胞的损伤和破坏,最终致胰岛细胞功能衰竭而发病。
干细胞治疗T1DM的作用机制
有研究发现, 注射MSC可显著改善小鼠糖尿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多项MSC临床研究证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MSC移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代谢指标,减少胰岛素的需要量,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因此,MSC成为治疗TIDM的新希望。
多向分化潜能:MSC在特定的条件下,可分化为多种组织细 胞,同时在趋化因子的介导下,MSC迁移到组织损伤部位并分化为组织特异性细胞和连接细胞,替代 受损细胞,从而起到组织再生和修复的作用。
已有实验结果显示,在3D培养条件下,通过不同的化学诱导方法可将食蟹猴骨髓MSC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IPC),且分化获得的细胞均表现出葡萄糖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说明MSC能分化为具有胰岛素分泌功能的IPC。
免疫调节作用:MSC的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特性使其在单 独移植和与胰岛联合移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胰岛素|干细胞疗法在1型糖尿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观察
文章插图

MSC无论对固有免疫细胞还是对获得性免疫细胞都有较强的免疫调节作用,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一种是旁分泌细胞因子,另外一种是细胞与细胞间直接接触作用。
旁分泌作用:在T1DM的发展过程中,Th1细胞是破坏β细胞的主要效应T细胞。
MSC可通过增加Treg数量和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抑制CTL的增殖和颗粒酶B的释放,分泌大量的CXC基序配体12(CXCL12)(一种促进CD8+T细胞归巢的趋化因子),来降低CTL的功能,减少β细胞的破坏。
细胞与细胞间的直接接触作用:MSC与T细胞的直接接触在T细胞的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Bassi等研究表明, ADSC治疗可有效改善近发T1DM,其通过降低Th1免疫应答,调节T细胞增殖,从而改善胰腺β细胞的功能,且可维持糖尿病NOD小鼠高血糖的长期逆 转。
胰岛素|干细胞疗法在1型糖尿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观察
文章插图

胰岛素|干细胞疗法在1型糖尿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观察】临床进展及研究案例
临床进展:Vertex制药公司2021年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了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使该公司能够启动VX-880的临床试验。VX-880是一种干细胞衍生的、完全分化的胰岛细胞疗法,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T1D)。
研究案例
目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T1DM,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6例T1DM患者,年龄分别18岁、22岁、26岁。体质量指数分别是22.3、21.5、21.6。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于我院介入室行为介入术,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入胰背动脉。术后随访其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