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齐鲁壹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褚思雨 易 雪乡村振兴|我和我的家乡|牛产业引来新路子,石桥村民日子越过越牛气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褚思雨易雪
乡村振兴 , 人才是关键 。 曾经为城里人耳熟能详的一个词——“合伙人” , 如今正在乡村渐渐流行 。
2020年 , 太白湖新区引进三强农牧科技生态园项目 , 发展奶牛养殖和生态种植 , 走出一条智能化、高品质、种养结合的新型标准化奶牛养殖新路子 。 在乡村振兴“合伙人”蒋丽丽的带动下 , 不少村民在家门口找到合适的工作 , 稳步增收 , 日子过得越来越“牛气” 。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褚思雨 易 雪乡村振兴|我和我的家乡|牛产业引来新路子,石桥村民日子越过越牛气
文章图片
合伙人带来好项目
村民们家门口就业
走进位于太白湖新区石桥镇的三强农牧科技生态园 , 湛蓝天空下一排排标准化牛舍坐落整齐 , 圈舍内小牛犊毛色光亮、活力十足 , 膘肥体壮的奶牛正悠闲地咀嚼着草料 , 不时发出浑厚的“哞哞”声 。
“从去年10月首头小牛犊‘九月’诞生到现在100多头小牛犊 , 奶牛存栏数突破700头 , 我有信心把奶牛事业做大、做强 。 ”作为太白湖新区乡村振兴“合伙人” , 蒋丽丽的到来为乡村发展带来人气、项目、资金和新产业 , 实现“牛气”乡村振兴 。
“从选址石桥镇开始 , 就是看中了这里养殖基础好、饲草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 。 ”受石桥镇领导的启发 , 两年前 , 蒋丽丽决定在三号井煤矿北部约800亩塌陷回填地上 , 建一个高标准的农牧生态科技园 。 如今作为三强农牧科技生态园副总经理 , 她把生态园划分为奶牛养殖牧场和围绕着牧场的科技生态种植观光园 , 目前4座牛舍已投用 , 挤奶大厅设备正在安装调试 , 水产养殖区和农业种植区即将开工建设 。 “在项目建设期间 , 太白湖新区和石桥镇相关部门也主动靠上服务 , 帮我们搭建好平台、做好配套 , 果真是来对了!”
得益于牧场养殖 , 当地村民们有了实打实的“家门口就业” 。
68岁的石桥镇兴隆村村民郑景苓 , 主要负责犊牛舍小牛的饲养工作 。 “小牛喂奶有不少讲究 , 出生5至7天喂3升 , 长到半个月就得加到4升 。 ”如今将养牛经讲得头头是道的郑景苓 , 曾经是附近村里种地为生的地道农民 。 自生态园落户石桥镇 , 去年他和不少邻里经过培训当上“牛保姆” 。
“在这儿喂牛 , 一月能挣3000元左右 , 家里有啥事儿还可以请假 , 之前打零工不行 , 干一天就没活了 , 现在这活月月有保障 , 我感到很知足 。 ”工作稳定、衣食无忧、生活无虑 , 郑景苓对一年来的变化感到十分满意 。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褚思雨 易 雪乡村振兴|我和我的家乡|牛产业引来新路子,石桥村民日子越过越牛气
文章图片
生物科技变粪为宝
探索循环农业模式
和所有养殖企业一样 , 环境和生态问题是当前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 如何才能实现奶牛养殖与生态循环发展?蒋丽丽一直在思考和探索 。
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 , 蒋丽丽构建有体系的污粪处理机制 , 探索实行种—养—沼结合的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 带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 “能来这里的奶牛 , 日子过得可舒服了 , 吃得好、住得好!”蒋丽丽说 。 针对传统牛场存在粪便污染的弊病 , 生态园采取国内先进的谷壳发酵生物降解技术 , 在牛舍内彻底分解粪便 , 可实现零排污、无异味 , 奶牛的“生活条件”大大提升 。
智慧农业是生态园成长的有力支撑 , 也是核心发展动力 。 蒋丽丽算了一笔账:以发酵床为载体 , 一次垫料使用三年 , 每天翻抛一次 , 每十天深翻一次 , 无需清粪 , 通过微生态生物益生菌分解粪污 , 快速消化分解粪尿等养殖排泄物 , 每头牛每天粪污排放量在0.07立方米 , 用这种方式能够分解95%的粪污 , 剩余在过道及挤奶厅的5%粪污清理出来后 , 采用异位发酵床在粪污处理区进行发酵 , 实现牛舍免冲洗、无异味 , 达到健康养殖与粪尿零排放的和谐统一 。 “发酵床养殖技术利用伴有菌种的木屑、稻壳、秸秆以及农副产物作为垫料 , 利用微生物酵解功能将牲畜的排泄物变粪为宝 , 再次利用的过程 , 圈舍成了一个微生态有机肥的加工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