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医教授虎年解析中医名方“白虎汤”命名由来:“取类比象”

文化|中医教授虎年解析中医名方“白虎汤”命名由来:“取类比象”
文章图片

浙江中医药大学校园一景 。严璐 摄
中新网杭州2月6日电 (谢盼盼)今年是虎年 。 春节假期未消 , 2月6日 , 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教授郑洪认为 , 虎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内涵 , 与中医药文化关系密切 。 从中药、方剂到中医典故都蕴含着丰富的虎文化 , 并为中药“白虎汤”“黑虎丸”命名解析 。
【文化|中医教授虎年解析中医名方“白虎汤”命名由来:“取类比象”】据悉 , 老虎与中医药在历史上也有不少关系 , 中国古代一些书籍 , 如汉代的《别录》、唐代的《本草拾遗》、宋代的《本草衍义》、明代的《纲目》、清代的《医林纂要》等 , 对有关虎的药用功效皆有记载和阐述 。
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郑洪认为 , 虎在中医药里的运用 , 最为著名的是药材虎骨 。 古代中医应用虎骨 , 只是物尽其用 , 并非不爱护动物 。 相反 , 中医药文化中与虎相关的两个典故 , 恰恰体现着人与动物的和谐 。
郑洪举了两个典故 , 第一个典故是“虎守杏林” 。
三国吴国名医董奉 , 为病人施治不计报酬 , 只有一个特殊的要求:病愈者在他的房屋前后栽种杏树 , 如此数年 , 杏树郁然成林 , 有一天 , 董奉看见茅草堆里躺着一只老虎 , 发现喉咙里卡着一块骨头 , 于是把骨头取出 。 老虎病好之后 , 为了报恩 , 从此就在杏林中当起守护 。 从此“虎守杏林”成为了对医者高尚医德的赞扬之辞 。
郑洪还举了第二个典故“坐虎针龙” , 这也源于名医为老虎治病的故事 。
隋唐名医孙思邈 , 传说他在山中遇猛虎得病 , 为其治疗时 , 用平时游方行医的铃铛撑开虎口施治 。 从此铃铛有了“虎撑”的别名 。 据说老虎为了答谢孙思邈 , 就成为他的坐骑 。 “坐虎针龙”就成为民间药王像的标准形像了 。
他还认为 , 中医药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 , 即“取类比象” , 深刻体现天人相应的哲学思维 。
在郑洪看来 , 这类哲学思维 , 在中药名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
虎在古代为四神兽之一 , 左青龙 , 右白虎 。
“白虎居西方 , 主清凉、肃降之气 , 对应于肺脏 。 ”郑洪说 , 学过中医的马上会想起医圣张仲景传下的名方“白虎汤” 。 这张处方中并没有使用虎骨等药材 , 之所以用“白虎”为名 , 一是因为方中君药石膏色白 , 二是因为全方具有清气分热 , 清热生津的功效 , 与“白虎”的意象相应 。 因此本方广泛用于各种肺部炎症 , 无论是伤寒学派还是温病学派 , 都将它作为经典方 。
而中成药“黑虎丸”的命名 , 同样体现了中医“取类比象”的哲学思维 。
他解释 , 在生物学上 , 白虎是老虎的一种变种 , 现代的动物园里能见到 。 而“黑虎”则一直是个传说 , 很少有人见过 。 神秘而威猛 , 这正是“黑虎丹”“黑虎丸”等中成药的特点 。 这类药组方不一 , 大多具有药性强、药材多的特点 , 有的内服 , 有的外用 , 用于治疗各种顽固病症 。
古代认为 , 一位好的中医 , 需要有降龙伏虎的胆识 。 同时 , 郑洪希望 , 面对尚未平息的新冠疫情 , 只要中西医紧密合作 , 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 必将迎来“忽报人间曾伏虎”的一天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