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恩施广播电视台云上恩施报道( 利川通联记者 陈玉) 近几年|利川建南咸菜:小小咸菜铺就富民路

本文转自:恩施广播电视台
云上恩施报道(利川通联采访人员陈玉)近几年 , 到建南买咸菜的利川人、万州人、石柱人络绎不绝 , 整个建南集镇咸菜飘香 , 行情日渐看涨 。
“大米要吃支罗米 , 咸菜要到建南去 。 ”产于利川市谋道镇支罗村的“支罗米”松滋可口 , 历为皇帝贡米 。 但要吃咸菜 , 建南才是正宗 。
本文转自:恩施广播电视台云上恩施报道( 利川通联记者 陈玉) 近几年|利川建南咸菜:小小咸菜铺就富民路
文章图片
本文转自:恩施广播电视台云上恩施报道( 利川通联记者 陈玉) 近几年|利川建南咸菜:小小咸菜铺就富民路】建南咸菜
独特的山水孕育独特的美食 。 建南素有“夹皮沟”之称 , 过去偏僻闭塞 , 交通不便 。 眼看没吃完的青菜、瓜儿菜在土中大片大片地烂掉 , 聪明勤劳的土家妇女将鲜菜收回家 , 晒到七、八成干 , 用建南的卤水腌渍 , 待卤水浸透 , 捞起清洗凉晒 , 再用卤水浸泡 , 如此反复三次以上 , 再拌以辣椒、花椒、包谷酒腌渍于土陶坛子里 , 半月之后拿来食用 , 滋味独特 , 开脾健胃 。
这种制作工艺流传到今 , 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 在建南的农村家庭中 , 若家中没几坛上好的咸菜 , 主人的脸上就格外无光 。
近年来 , 随着现代技术和工艺流程的改进 , 建南咸菜开始走出大山 , 走进商店、超市 , 走向更多家庭的餐桌 。 建南这一传统优势成为了商品优势 , 成为新的产业 。
本文转自:恩施广播电视台云上恩施报道( 利川通联记者 陈玉) 近几年|利川建南咸菜:小小咸菜铺就富民路
文章图片
制作咸菜
“去年农交会 , 我们在农民手中收了400斤咸菜 , 半个小时不到就抢完了 。 ”返乡回家的谢礼芳 , 在去年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农交会后 , 看到了商机 , 回来就跟家人商量发展咸菜产业 。 这不仅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 也得到了村尖刀班的认同 。
花果村从2017年开始在高山片区的5个组发展脆红李产业 , 低山片区的4个组因气候和土壤的原因 , 不适合种植脆红李 , 所以一直没有主导产业 。 谢礼芳要发展咸菜 , 村尖刀班立即帮忙动员村民种植咸菜 。 “发展咸菜弥补了下面4个组的产业空缺 。 ”建南镇花果村党支部书记田建说 。
本文转自:恩施广播电视台云上恩施报道( 利川通联记者 陈玉) 近几年|利川建南咸菜:小小咸菜铺就富民路
文章图片
晾晒咸菜
“我去年卖咸菜卖了8000多块钱 。 李子卖了1万多块钱 。 在这里务工也有两三万元 , 一年加起来就有四五万元的收入 。 钱也挣了 , 家里也照顾到了 。 ”黎道芳盘算着自己一年的收入 , 很是满意 。
本文转自:恩施广播电视台云上恩施报道( 利川通联记者 陈玉) 近几年|利川建南咸菜:小小咸菜铺就富民路
文章图片
制作好的咸菜
“像这样的坛子装出来的就是原滋原味的‘乡愁味道’ 。 年前我们已经收购了七八千斤鲜菜 , 处理得差不多了 , 预计收益能有十几万 。 ”谢礼芳收拾干净咸菜坛子 , 只等风干的咸菜装入 。
据了解 , 2021年 , 建南镇有20多个村发展种植生态蔬菜15000亩 , 一亩地可收3000斤新鲜咸菜 , 可加工制作成500斤至600斤咸菜 , 市场价10至12元每斤 , 年产值达到9千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