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吲哚布芬,抗血小板兼抗凝,舒张血管、减轻炎症,防治心脑肾缺血

熬夜|吲哚布芬,抗血小板兼抗凝,舒张血管、减轻炎症,防治心脑肾缺血

文章图片

熬夜|吲哚布芬,抗血小板兼抗凝,舒张血管、减轻炎症,防治心脑肾缺血

文章图片

熬夜|吲哚布芬,抗血小板兼抗凝,舒张血管、减轻炎症,防治心脑肾缺血

血栓栓塞性疾病 , 是一类影响心、脑、外周血管的全身系统性疾病 , 分为动脉性和静脉性 , 临床上以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肺栓塞、周围动脉疾病等常见 , 涉及诸多学科 。
此类疾病的高危患者 , 包括既往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心房颤动患者、长期卧床患者、间歇性跛行患者等 , 其预防重于治疗 。 而抗血小板药物吲哚布芬等 , 在预防此类血栓性事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

吲哚布芬吲哚布芬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 , 一方面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 , 使血栓素A2(血小板聚集的强效激活剂)生成减少;另一方面抑制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和血小板活化因子、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还能降低血小板三磷酸腺苷、血清素、血小板因子3、血小板因子4和β-凝血球蛋白的水平 , 降低血小板粘附性 。
吲哚布芬除了抗血小板作用外 , 还兼顾抗凝作用 。 与抗凝药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相比 , 吲哚布芬降低血小板因子3的能力超过华法林 , 对凝血因子Ⅱ的抑制作用强于达比加群酯 , 对凝血因子Ⅹ的抑制作用强于利伐沙班 。 吲哚布芬抑制血栓形成 , 其疗效优于利伐沙班 , 与同剂量组华法林和达比加群酯疗效相当 , 具有较好的抗凝及抑制血栓形成作用 。

另外 , 吲哚布芬还具有舒张血管、抑制单核细胞组织因子表达及活性、抗肾纤维化等作用 。 可减少急慢性炎症及血栓并发症 , 这可能是吲哚布芬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的另一潜在机制 , 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获益 , 可抑制凝血酶和炎症反应 , 减小心肌梗死面积 。
单次口服吲哚布芬后2小时达最大抑制作用 , 12小时后仍有显著抑制作用(90%) , 24小时内恢复 。 适用于动脉硬化引起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变、缺血性脑血管病变、静脉血栓形成 , 也可用于血液透析时预防血栓形成、2型糖尿病中预防血管并发症等 。

吲哚布芬在冠心病中的应用【熬夜|吲哚布芬,抗血小板兼抗凝,舒张血管、减轻炎症,防治心脑肾缺血】临床研究发现 , 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及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相比 , 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变的有效性无明显差异 , 且安全性更高 。 吲哚布芬可作为阿司匹林过敏或不耐受、以及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常用替代方案 , 具有抗血小板兼顾抗凝作用 , 为需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抗凝的患者提供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 。
临床用药实践中 , 曾有1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患有胃炎 , 常规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后 , 其胃炎逐渐加重 , 调整阿司匹林为吲哚布芬治疗后 , 胸痛未再发作 , 同时胃炎好转 。 还有1例PCI术后出现附壁血栓患者 , 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 治疗方案调整为吲哚布芬及氯吡格雷后 , 术后180天复查心脏彩超 , 附壁血栓消失 , 同时未出现消化道出血 。

吲哚布芬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吲哚布芬 , 在脑血管疾病中应用同样广泛 。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 , 相比噻氯匹定片 , 两者均显著降低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 不良反应多表现为胃肠道不适 , 无需停止治疗 。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 , 吲哚布芬能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 , 其效果与阿司匹林相当 , 但吲哚布芬消化道出血风险小 , 尤其是既往合并消化性溃疡史的患者更为突出 , 说明脑梗死急性期服用吲哚布芬安全性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