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商报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 焦立坤 文/图)沿着蜿蜒曲折的挂壁公路|山坡坡里的致富经,洞头村走好生态发展路

本文转自:中国商报
中国商报(采访人员赵熠如焦立坤文/图)沿着蜿蜒曲折的挂壁公路 , 翻过绵延起伏的太行山脉 , 便来到了山西省晋城市洞头村 。 深山环抱中的洞头村安静又整洁 , 房屋错落有致 , 农家乐随处可见 , 宁静又欢欣 。 而谁能想到 , 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个贫困村 。
生态旅游托起致富路
“原来的洞头村靠天吃饭 , 十年九旱 。 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 , 村民吃水难、看病难、上学也难 。 ”洞头村原支部书记王全富对中国商报采访人员回忆道 , “洞头村也曾艰难探索过发展路径 , 从养殖业、种植业 , 到多种经营 , 村民收入依旧没有明显提高 , 群众还是离不开这片山坡地 。 ”
怎么办?让王全富受到启发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洞头村生态环境好 , 植被覆盖率达到近60% , 初入洞头村的人都会感到耳目一新 。 ”背靠大山 , 依托优质的生态资源 , 王全富决定带领全村闯出一条从传统农业到生态旅游的转型之路 。
本文转自:中国商报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 焦立坤 文/图)沿着蜿蜒曲折的挂壁公路|山坡坡里的致富经,洞头村走好生态发展路
文章图片
王全富对中国商报采访人员讲述洞头村的新发展 。
发展生态旅游 , 从兴办农家乐开始 。 可是最初村里没有一个人肯做 。 “以前没干过这个 , 在山沟沟里搞农家乐 , 谁会来吃你的饭?”不少村民提出质疑 。
而王全富就成为村里第一个搞农家乐的人 。 “我去别的地方调研学习 , 回来之后在屋子里摆了两张桌子 , 算是开张了 。 ”王全富说 。
村里第二家农家乐由洞头村支部书记张芳芳带头开办 。 “当时需要一个厨师 , 就把我妹夫叫过来 , 再加上两个妹妹和我妈妈 , 一起经营这家农家乐 , ”张芳芳说 , “成本投入1万元 , 没想到第一个月就净赚了8000元 。 ”丰厚的收入终于让村民看到了曙光 , 农家乐逐渐兴起 。
本文转自:中国商报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 焦立坤 文/图)沿着蜿蜒曲折的挂壁公路|山坡坡里的致富经,洞头村走好生态发展路
文章图片
村支部书记张芳芳开的全村第二家农家乐 。
“一位在市里大酒店当厨师的村民也在我们的反复劝说下 , 决定回来开农家乐 。 ”张芳芳说 , “要想把生态旅游搞起来 , 首先得有规模 , 要让客人来了就能吃得上饭 。 ”
百姓日子富起来好起来
据王全富介绍 , 近几年洞头村年接待全国游客达10万余人次 。 每年农家乐为村民带来的收入少说也有两三万元 , 多一点的年收入达7万元左右;而邻着马路、广场的店面 , 年收入则能达到10万元以上 。 “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近16000元 , 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 ”
本文转自:中国商报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 焦立坤 文/图)沿着蜿蜒曲折的挂壁公路|山坡坡里的致富经,洞头村走好生态发展路
文章图片
村子里随处可见村民开的农家乐 。
“有了收益后 , 村民不由自主地就对房屋进行了重新装修 , 另外还有一些外出务工的人也回到村子里 , 开办起了农家乐 。 ”张芳芳说 。
村容村貌也在不断焕新 。 村里修建了登山步道、山顶凉亭 , 还修复了文物建筑——南山佛洞 。 还建起了垃圾池和污水处理站 , 并且每年对树木进行剪枝修理 。 洞头村先后总投资1500万元 , 完成了15项生态旅游重点工程建设 。
本文转自:中国商报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 焦立坤 文/图)沿着蜿蜒曲折的挂壁公路|山坡坡里的致富经,洞头村走好生态发展路
文章图片
游客正在洞头民艺馆门前合影留念 。
2019年 , 洞头村又迎来了新的发展转折点——通往村外的马路扩成了六米宽的双向通车四级旅游公路 , 旅游专线公交车也开进村里 。 洞头村的生态旅游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 2020年8月还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 2021年9月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