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饮食也会影响寿命!长寿的人往往不碰或少碰4种食物,你是吗?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健康,追求长寿,这是好事。但是,在养生的路上,有的人始终以科学为原则,有的人却很容易陷入误区,奇怪的现象也出现了:有的人看起来很健康,没有生过什么大病,寿命却不长;有的人身患几种疾病,甚至是癌症患者,却更长寿。为什么呢?一、国学大师季羡林:患过两种癌,却高寿98岁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不仅在国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心得。小时候,由于家庭困难,季羡林经常吃不饱,6岁的时候还得过天花,好不容易才从鬼门关逃回来。所以,季羡林的身体算不上强健。由于底子没打好,季羡林后来还相继患过胃溃疡、哮喘病、冠心病等疾病,晚年的时候还不幸被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盯上”。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多病缠身的季羡林,依靠自己摸索出来的养生之道,活到了98岁。晚年的时候,季羡林依然思维清晰、精力充沛,没有停下自己一生热爱的写作事业。寿命|饮食也会影响寿命!长寿的人往往不碰或少碰4种食物,你是吗?
文章插图
有人问季羡林:“您的养生之道是什么?”季羡林回答:“养生无术是有术。”他把自己的养生之道总结为“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不锻炼,不是指反对体育锻炼,而是指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但避免过度运动,不要把长寿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体育锻炼上。不挑食,是指饮食多样化,什么都要吃一点,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不要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反而养成挑食的毛病。不嘀咕,是指心态要好,保持心胸开朗、乐观愉快,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遇到困难努力想办法克服,不要斤斤计较,过度忧虑,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享受美好人生。可见,季羡林虽然多病缠身,但是他养生有道,从饮食、运动、心态等方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最终还算平安地度过了一生,甚至比大多数人都要长寿。二、为什么“病者多长寿”?有句俗话,叫“病者多长寿”,虽然好像与常识矛盾,但却并无道理。美国一家健康公司曾对400多名百岁老人进行随访调查,结果发现:长寿群体中不少人“体弱多病”,是大家眼中的“病秧子”。相反,那些看起来身强体壮的“健康人群”却往往突然离世。寿命|饮食也会影响寿命!长寿的人往往不碰或少碰4种食物,你是吗?
文章插图
那么,“病者”为何反而比健康人更长寿呢?总结其中原因,主要在于体弱多病的人与身体强壮的人相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更好:1、更关注身体异常体弱多病的人,身体一出现不适,就会立刻打起十二分精神,密切关注身体的状态,并且习惯去医院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疾病。包括癌症在内的很多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如果心细一点,抓住蛛丝马迹,就能及早干预,控制病情。身体强壮的人可能会因为很少生病而忽视身体异常,即使出现不适症状,也不会放在心上,认为是小事,从而错过了疾病征兆,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2、更注重体检很多人的病,都是在体检中无意发现的。体弱多病的人,身体经常不舒服,去医院的频率就会增加,由于担心自己的身体出什么大问题,也会特别重视体检,方便随时掌握身体健康状态,所以一旦身体出现什么异常,也能及时发现。反观身体强壮的人,由于少生病,一般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导致身体出现的一些异常没能及时发现,任由疾病发展,等到病情严重的时候,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预后效果也可能较差。3、慢病防控更严格体弱多病的人,由于已经患上一些慢性病或者出现了慢性病的症状,防治意识会更高,防范措施也更多、更严格,一方面可以降低慢性病的发生风险,另一方面可以稳定病情,使身体处于较好的健康水平。4、心态更平稳经常生病的人,对于已经发生的事实,心态更加平稳,专注于积极治疗、控制病情,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不会想太多。因此,多病者更长寿并不是说生病可以延长寿命,而是说经常生病的人更加懂得健康来之不易,因此也会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密切关注身体状态,最终活成了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