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初秋养生预防五项 防秋乏秋燥腹泻

【导读】现在是夏末初秋时节 , 气温依然居高不下 。早晨和夜晚的气温低 , 人体易受凉拉肚子 。因此 , 我们要注意预防感冒 , 预防拉肚子 。那么 , 夏末初秋还需预防什么呢?下面我们详细了解一下 。
夏末初秋注意预防:
一、防湿邪
初秋天气仍热 , 且雨水多 , 这段时间天上有烈日 , 地上多水湿 , 湿热交蒸 , 合而为湿热邪气 。《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 。因脾喜燥恶湿 , 湿邪留滞 , 最易困脾 。湿为阴邪 , 易阻遏气机 , 损伤阳气 , 致脾阳不振 , 运化无权 , 水湿停聚 , 发为水肿或腹泻 , 加主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冷饮 , 更助湿邪 , 损伤脾阳 。由于脾阳不振 , 不能运化水湿 , 水湿停聚而生痰 , 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 , 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早秋脾伤于湿 , 且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埋下病根 。

夏末初秋养生预防五项 防秋乏秋燥腹泻
入秋之后不宜立即进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热食物 , 应以淡补为主 。所谓淡补 , 是指补而不腻 , 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 , 例如兔肉、甲鱼、海参等凉性食物都非常适宜在秋后食用 , 以达到滋阴养肺、润燥止干、清心安神的效果 , 增强身体抵抗力 。与肉类相比 , 一些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 , 如茄子、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润燥化湿的功效 。中医养生还提倡每天早晨喝粥 , 粥利于健脾 , 可助脾胃滋阴 , 平衡健旺的阳气 。

立秋过后终伏期间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 , 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 。其中 , 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 。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 , 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
专家认为 , 睡好觉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 。因为过度劳累容易耗伤气血 , 气血不足会进一步加重水湿内停 。由于天气炎热 , 老年人夜间睡眠时间往往不足 , 应特别注意劳逸结合 。适当午睡可以补充晚间睡眠的不足 , 让大脑和身体各个系统都得到放松与休息 。

夏末初秋养生预防五项 防秋乏秋燥腹泻
在所有的排水方法中 , 运动出汗是最不能被忽略的一种 。夏秋之交 , 从事适度的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 , 提高机体的抗病力 , 还可以助消化、促进气血流通 , 进而防止内生湿邪的产生 。同时 , 运动时身体微微出汗 , 还能带走体内多余的水分 , 让身体感觉更加轻盈 。专家发现 , 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晚间相对凉爽时进行 , 以散步、快走、慢跑、各种球类、太极拳等运动方式为宜 。

二、防暑降温
初秋天气虽有了凉意 , 但末伏并未完全过去 , 所以形成了一种初秋独特的气候现象——白天天气炎热 , 而早晚却比较凉爽 。在早晚温差大的时节 , 往往会出现中暑频发的现象 。立秋已过 , 但“秋老虎”带来的高温炎热还将持续一个多月 。再加之秋季天高云淡 , 紫外线照射强度大 , “中暑”的余威仍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