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我国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的时间分布特征( 三 )


文章图片

讨 论
本研究发现 , 在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者中 , 入境14 d后核酸首次阳性者占4.85%(349/7 199) 。 与入境14 d内核酸首次阳性者相比 , 入境14 d后核酸首次阳性者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较高(63.61%)、来源国家(地区)较多(84个) , 另外 , 39.54%的入境14 d后核酸首次阳性者在入境地解除集中隔离后存在跨省流动 。 2020年12月24日以后的入境14 d后核酸首次阳性率随入境日期呈上升趋势 。 入境超过14 d后才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可能原因包括复阳现象、较长间隔(潜隐期较长)、样本检测结果准确性不足、入境后的转运或隔离期间发生交叉感染等多种因素 。
复阳现象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 即14 d后核酸首次阳性者存在既往新冠病毒感染史 , 入境或到达目的地后处于感染恢复期 , 导致入境14 d后再次检出核酸阳性 。 准确判断14 d后核酸首次阳性者是否为复阳者 , 需结合既往新冠病毒感染史、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史和持续的抗体检测等证据综合研判 。 目前的监测系统尚无法完整收集抗体检测信息 , 难以准确估算14 d后核酸首次阳性者的复阳比例 。 但境外COVID-19疫情持续处在高位运行阶段 [ 4] , 有Meta分析发现 , 13.5%的COVID-19患者出院后出现复阳现象 [ 5] , 提示入境14 d后核酸首次阳性者中可能有一些属于复阳病例 。
少数的入境14 d后核酸首次阳性者可能为潜隐期较长(相比于潜伏期)的新近感染者 。 既往研究发现 , 从新冠病毒感染到核酸首次阳性的时间间隔均数为5.5 d , 感染后13.7 d内的核酸阳性检出率为99%[6] 。 由此可见 , 潜隐期较长造成入境14 d后核酸首次阳性的病例数量较少 。 本研究还发现 , 入境14 d后核酸首次阳性者中 , ≤18岁的青少年和≥60岁的老年人构成比略高 , 提示年龄可能影响核酸阳性时间 , 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潜伏期可能相对较长 [ 7-8] 。
入境14 d后核酸首次阳性现象还可能与核酸检测策略有关 。 新冠病毒感染者上呼吸道、下呼吸道和粪便标本中均可检出新冠病毒核酸 , 但不同部位的核酸阳性的持续时间与病毒载量值有差异 [ 9-10] , 有研究发现 , 鼻部的病毒载量值高于咽部 [ 10] 。 同时 , 核酸检测试剂的病毒载量检出限和灵敏度存在差异 , 部分试剂对核酸弱阳性标本的检出能力欠佳 [ 11-12] 。 另外 , 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出现症状前后的不同时点做核酸检测 , 假阴性率在20%~100%之间波动 [ 13] 。 因此 , 不排除采样部位、检测试剂、检测时点等因素造成假阴性结果的可能 。
另外 , 隔离点的交叉感染有可能导致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入境14 d后出现核酸首次阳性 , 这种情况可能属于新近感染 , 引起本地暴发疫情的风险较大 。 2021年9月福建省莆田市发生一起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土续发疫情 , 源头可能在隔离期间被感染 , 出现了集中隔离期间核酸检测阴性而在解除隔离后造成新冠病毒传播 , 这起疫情续发病例较多、波及范围较广 , 共报告468例病例 , 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 对当地居民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 14-16] 。
目前全球仅报告1起复阳者导致的续发传播事件 [ 17] , 在入境14 d后核酸首次阳性者中 , 复阳者引起后续传播的风险较小 [ 18] 。 其他3种原因导致的入境14 d后核酸首次阳性者均存在传染性及引起续发疫情的风险 。 尽管本研究发现 , 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者中 , 入境14 d后核酸首次阳性者349例(4.85%) , 但整体来看 , 引起续发疫情的比例较低 。 有文献报道 , 入境14 d后核酸首次阳性者导致的北京市顺义区暴发疫情中 , 1例印度尼西亚籍无症状感染者从福建省入境 , 解除隔离后到达北京市 , 直接或间接引起北京市顺义区暴发的局部聚集性疫情持续24 d , 共报告42例新冠病毒感染者 [ 19] , 提示入境14 d后核酸首次阳性者存在较大传播风险 , 对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构成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