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双博”人生!72岁老人装了心、脑起搏器后,生活回归正轨

今年72岁的老太太李银彩 , 应该是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第一个“双博”人 。 6年前 , 因为心动过缓 , 她安装了一个心脏起搏器 , 每每心脏开始慵懒、怠工 , 电起搏装置就会用力地释放一次电能 , 让老人的心跳趋向正常;半年前 , 在和帕金森病斗争了15个年头 , 药物已不能控制后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刘金龙教授 , 又给她安装了一个脑起搏器 。
控制|“双博”人生!72岁老人装了心、脑起搏器后,生活回归正轨
文章图片

“心脏起搏器的效果 , 我们观察不到 , 但脑起搏器的效果 , 是非常直接的 。 植入后半年 , 情况已经大为改观 。 她能种菜、养鸡、做饭 , 不仅生活基本自理 , 十多年来想都不敢想的广场舞 , 她都能跳了 , 那个开朗的老太太又回来了” 。 儿子小唐先生告诉南都采访人员 。
老年人口逐渐增多 , 随之而来的老年高发疾病—帕金森患者也在增多 。 “到了2035年 , 我国的帕金森患者人数 , 将达到400万人 , 为全球患者数的一半 。 当药物效果不再理想时 , DBS脑起搏器植入是能让患者们根本获益的” 。 刘金龙表示 , 自去年8月 , 广东省将脑起搏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后 , 越来越多的帕金森患者开始接受和了解这一技术 , 并通过这一技术彻底改变人生下半场的生活轨迹 。
心动过缓加震颤、僵直
她的心、脑体系都需要设备来电刺激
人体这一高等复杂生物的生活、生存都是靠电来维系的 。 作为人体“发动机”般存在的心脏 , 是靠特殊的生物放电来维持着心肌运动;而作为人体复杂控制中枢的大脑同样是通过电来传导指令 。
如果心脏出现了心率过缓或者缓慢性心律失常这类“电力不足”问题时 , 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这一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重要方式,可以纠正心率和心律异常,提高生存质量,减少病死率 。
李银彩老人是在6年前随访治疗帕金森时 , 检查出严重的心动过缓问题的 。 正常人每分钟心率应该在50以上 , 可老人的心脏搏动 , 长期维持在每分钟30下左右 。 她在当地医院接受了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 , 只要心脏跳动得稍显无力 , 这个小盒子就会释放一股电流来刺激心脏加速跳动 。
于是 , 老人体内有了第一个起搏器 。
控制|“双博”人生!72岁老人装了心、脑起搏器后,生活回归正轨
文章图片

但更为困扰李银彩老人和家人的 , 是她那发病15年的帕金森 。 疾病的起因和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有着莫大的关联 。 为什么有的会凋亡 , 有的不会 , 医学界至今还未找到准确的原因 , 但疾病的发生肯定和年龄有关 ,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 在我国 , 每百名65岁以上老年群体中 , 就有近1.7名罹患这一疾病 。 在我国日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当下 , 帕金森患者数量正在不断上升 。 并渐渐成为继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 , 危害中老年生命的“第三杀手” 。
“因为人口基数庞大 , 同时又逐渐迈入老龄化社会 , 我国目前有超过200万帕金森患者 。 ”刘金龙教授告诉南都采访人员 。
帕金森的主要症状就是震颤和僵直 。 李银彩15年前发病时 , 两种症状都非常明显 。 不吃药 , 或者药效过去时 , 她会不由自主地震颤 , 从手臂到脸、嘴角 。 再加上躯体肌肉收到了来自大脑的错误信号 , 她发病时还会全身僵硬 。 帕金森患者早期大多能通过多巴胺类药物来缓解震颤、僵直 , 但随着病程延长 , 药效时长却在不断缩短 。 尤其是晚间药劲一过 , 大脑又开始胡乱给全身肌肉发指令 , 抖动、僵直带来的不适感 , 让患者极度难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