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女子自称“失眠”三年,家人却在夜晚听到她的呼噜声……

明明睡着了 ,
家人都听到打呼噜了 ,
可患者总说自己彻夜未眠 ,
常年饱受“失眠”折磨 ,
这到底怎么回事?
今天是世界睡眠日 ,
采访人员从市第七人民医院了解到 ,
折腾患者多年的“失眠”
其实是主观性失眠所致 。
得了一种特殊的“失眠”
“这些年我整夜睡不着 , 昨天又是一夜未眠 。 ”前些日子 , 一脸憔悴的周女士在家人的陪伴下求助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陈瑶偏 。
周女士表示 , 3年多前 , 她开始出现失眠 , 为了睡个好觉四处求医 , 尝试过各种入睡方式 。 她到杭州就诊 , 服药后病情有缓解 , 但睡眠质量依旧不好 。 没想到这段时间 , 失眠加重 , 为此她又跑到杭州某院住院治疗后 , 然而病情无缓解 , 还出现胸闷、气促、乏力等不适 。
诊疗中 , 周女士家人表示 , 在他们眼里 , 周女士睡得挺好 , 晚上还经常打鼾 , 并不存在失眠情况 。 “医生 , 她是不是有幻想症 。 ”周女士家属悄悄询问医生 。
为了解周女士的睡眠情况 , 医生给她安排了多导睡眠监测 。 检查发现 , 周女士的睡眠质量虽然不如健康人 , 但睡眠时间不算短 , 夜间睡眠有五六个小时 。 拿到睡眠监测结果后 , 周女士坚持认为仪器出错 。
“她没有幻想症 , 而是得了一种特殊的‘失眠’ 。 ”陈瑶偏说 , 在临床中是有这么一种失眠的现象 , 称之为睡眠感觉缺失 , 也叫主观性失眠 。 患者觉得自己失眠了 , 但实际上睡得很香 。
失眠呈年轻化趋势
经过了解 , 医生发现她的“失眠”并非无缘无故 。 周女士在兄弟姐们中排位最小 , 一直以来和长辈关系亲密 。 然而长辈的离世让她无法释怀 。 但由于性格、环境等因素无法表达出来 , 这种不满被压抑在潜意识中 , 通过“感觉整夜没睡着”“失眠”这种方式表达出来 。
幸运的是 , 经过半个多月的入院治疗 , 周女士不仅改善了睡眠 , 人也开朗了 , 能主动与旁人交流 。 出院时她感激地说:“以前真奇怪 , 就是觉得没睡好 , 现在睡好了 , 感觉世界都变鲜艳了 。 ”
据不完全统计 , 中国失眠人数占总人群20%左右 , 比例逐年上升 , 且年轻化趋势明显 。 20-40岁是主要人群 , 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 , 高压力、脑力劳动强度大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失眠现象 。 在这些患者中不少伴有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表征 。
纠正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认知
“像这样的假失眠在门诊中经常碰到 , 睡眠不好是这类患者的主观感受 , 他们一般会说自己已很长时间没有睡过觉 。 ”陈瑶偏表示 , 主观性失眠主要表现为主观感觉与客观睡眠的不一致 , 是患者对睡眠状态的不良感知 。
“主观性失眠患者往往伴有预期性焦虑 。 ”陈瑶偏发现 , 求助门诊的“假失眠”大多跟情绪有很大关系 。 患者中大多性格敏感内向、喜欢操心、追求细节和完美 , 以中年女性居多 。 一旦面临压力和变故时 , 就容易中招 。
陈瑶偏说 , 要让主观性失眠患者走出“困”局 , 治疗关键是要纠正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认知 , 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 , 并且还要告诉家属 , 患者确实存在“失眠情况” 。 这种失眠不是患者想出来的 , 她也很痛苦 , 用平常心去接纳患者 , 减轻他们对睡眠的过度关注 。
医生提醒 , 要想不失眠 , 睡前要学会放松、选择固定时间入睡、睡觉时关掉所有的灯 , 不要在床上办公 , 白天尽量不要午睡等 , 学习冥想或自我催眠也有助于更好地进入睡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