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怡|有人开店月入百万,中国5亿人的刚需,撑起千亿运动康复蓝海市场( 二 )


事实上 , 随着社会的进步 , 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已经不止于此 , 伤筋动骨之后 , 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地康复恢复原有的生活 。
因为这次意外 , 孙晓怡成为运动康复行业的创业者 , 叶庭均成了她的合伙人 。 彼时正是互联网进军传统医疗的时候 , 创业之初 , 孙晓怡没有直接去开店 , 而是率先做了一个骨科病患管理SAAS——医数 , 帮助全国几千家医院的骨科医生和患者建立一个沟通的平台 , 也做一些运动康复的科普 。
对此 , 孙晓怡解释 , 公立医院的康复科擅长神经康复 , 包括老年人脑卒中、脑瘫 , “所以我们就做了个专注于骨科康复的产品” 。
也正是基于医数平台聚集的一批垂直用户和积累的大量骨科康复数据 , 孙晓怡对病患的真实需求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
2017年时机成熟 , 她开始试水线下门店 , 很快第一家诊所就在沈阳落地 。
“沈阳是我们的‘0.0版本’ , 没想到门店四个月就实现了盈亏平衡 。 ”
这次试水的成功 , 让孙晓怡确认了自己的判断 。 2018年她杀回上海 , 在静安区开了第一家优复门诊 , 没想到试营业第一周 , 门店全部约满 。
“蛮可怕的” , 孙晓怡事后形容 。
孙晓怡的感受在C端需求的火热 , 蒋沛的诧异则在于怎么一下子冒出来这么多同行 。
2017年5月 , 蒋沛与朋友的运动康复品牌开业 , 当时南京不同的康复品牌一下子就冒出来4家 。 蒋沛记得非常清楚 , 同一个时间段 , 几乎是不约而同的 , 并且每家的规模都不算小 。
孙晓怡认为 , 行业目前为止有两个发力时间点:一个是2017年 , 国家鼓励康复机构发展的红头文件出了之后 ,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更规范化地运作;另外一个是2020年疫情后 , 越来越多的人也更关注康复 , 关注这个行业 。
事实上 , 国内运动康复起步比较晚 ,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行业开始萌芽 , 2012年弘道运动医学诊所在北京开业 , 是国内第一家 。
其实行业真正开始起步是在2014年 。 这一年 ,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又称46号文件) , 明确指出 , 促进康体结合 , 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 , 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 , 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 。
紧接着到2017年 , 国家又发布了多个政策 , 鼓励康复机构的发展 。 国内运动康复机构开始雨后春笋般涌现 。
据《中国运动康复产业白皮书》 , 2018年涉足运动康复领域的机构门店数超过了100家 , 2020年底已经接近了400家 , 3年复合增长超过40% 。
孙晓怡|有人开店月入百万,中国5亿人的刚需,撑起千亿运动康复蓝海市场
文章图片

一门并不好做的生意
很长一段时间里 , 运动康复在养生馆、健身房等五花八门的机构夹缝中生存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 运动康复是康复医学的一个分支 , 实质是“体育”与“医疗”的融合 , 兼具医疗和消费的属性 , 涉及肌肉、骨骼、神经等多个领域 , 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运动能力 。
然而 , 在我国大众的普遍认知里 , 提到康复往往就会想到神经康复 , 老年康复 , 是年龄大的人需要做的 , 要么就是一些专业运动员 , 才需要运动康复治疗 。
公立医院不重视 , 即便是骨科医生也存在部分对康复意识认识的不足 , 导致骨科术后、慢性疼痛等运动康复受众往往不够受重视 , 病人听到最多的嘱咐往往是:吃药、注意休息和保养 。
再加上康复机构动辄一次几百上千的费用 , 也降低了大众的消费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