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急诊人勇当战疫“尖刀连”,防护救治两不误

央广网上海3月26日消息(采访人员林馥榆)当前 , 上海市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 作为上海嘉定区唯一开诊的三甲医院和唯一一家核酸检测24小时运行的医院 ,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亭院区)急诊人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坚持防疫、诊疗两手抓 , 承担区内大部分危重患者抢救工作以勇气、智慧和担当 , 诠释人民军医的初心使命 。
守好医院的“桥头堡”
墨玉北路700号上的安亭院区急诊科有一扇单独的大门 。 门后是建筑面积约5000平米、总床位数共51张的急诊科 。 这里是何建教授和他团队坚守的“战场” 。
作为医院战疫的前哨岗 , 急诊是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 科室党员骨干始终站在疫情防控最前沿 , 及时发声指导 , 及时采取行动 , 在每个关口先打头阵 。
急诊分诊是筛选高危人群的关键点位 , 身为军嫂的赵芳芳主动找到护士长要求上岗 。 护士长很犹豫 , 赵芳芳爱人常年远在西藏 , 还有一个3岁的孩子 , 但她却坚定的说:“军嫂义不容辞 。 ”拗不过她的护士长最终答应下来 。 坚守卡口的赵芳芳每天耐心地为病人测量体温、询问病情 , 根据其具体情况分流到相关科室 , 最大程度的减少交叉感染 。 由于带着N95口罩说话怕病人听不清 , 她只能提高音量 , 下班时常常声音嘶哑 , 嗓子像冒烟一样疼 , 但从未有过丝毫怨言 。
抢救室是争分夺秒挽救生命的地方 , 而气管插管又是感染风险最高的操作 。 每次遇到危重抢救任务 , 无论是气管插管还是深静脉穿刺 , 吴尚如、刘泰毓等刚工作不久的年轻医生们如同小老虎般抢着做 , 全然忘却上了一整晚夜班的疲惫 。 王睿等高年资医生一直坚持在抢救室倒班 , 有一次忙到深夜十一点差点晕倒 , 方才想起还未顾得上吃晚饭 。
3月11日 , 急诊按照要求落实相关人员及环境筛查措施 。 军队文职人员孙燕积极要求留守诊区 , “我去过武汉抗疫 , 有经验 。 ”孙燕掷地有声地说道 。 最终她和留守医护人员一道在顺利完成排查任务的同时 , 保证了留观区患者救治工作有序进行 。
【病人|急诊人勇当战疫“尖刀连”,防护救治两不误】疫情防控进入吃紧阶段 , 被年轻同事亲切称呼为“许妈”的许开云护士长 , 主动分担工作量 , 连续工作2周没有休息 , 除了担任科室护理值班长 , 组织参与晚夜间各类抢救工作外 , 又积极参与地方核酸采样的支援任务 。
护佑健康的“急先锋”
受本轮疫情的影响 , 嘉定区很多医疗机构停诊实施闭环管理 , 安亭院区急诊量成倍激增 。 如果说急诊科在平常的日子会遇上高峰期 , 那么在当下 , 每天都是全时高峰 。
面对庞大的就医需求 , 急诊及时升级应急预案 , 紧急调配加强医护力量 , 组建成立24小时急救小组 , 确保急诊救治质量 , 及时复苏危重病人 , 为进一步针对性治疗打好基础 。
“我们是‘先开枪后瞄准’ , 只有先保证病人活着 , 才有希望 。 ”何建说道 , 在遇到没有48小时内核酸报告的急症病人时 , 会先采用三级防护收治急症病人 , 同时加急安排核酸检查 , 期间不间断进行急诊消杀 , 确保救治正常运行 。
医院倾全力支持急诊救治工作 。 迅疾展开急诊二楼病房 , 积极协调做好病人分流科室 , 缓解抢救室病人过多压力 。
困难面前 , 各科室密切协作、群策群力 , 增派力量支援急诊科任务 。
“有病人割喉自残 , 抓紧联系神经外科、胸外科医生前来抢救 。 ”急诊传来急促地催促声 。 急诊科医生第一时间吸出口咽鼻腔的血液和分泌物 , 快速气管插管 , 避免患者窒息 。 几分钟后相关科室医生跑步赶来 , 来不及犹豫 , “立刻进行抢救!”胸外科单正翔医生喊道 。 随即和神外应奇教授搭台手术 , 及时缝扎出血的小动脉 , 清洗消毒伤口 , 避免了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 。 同时 , 急诊护士团队早已做好新冠病毒核酸采样、输血全套、术前备血等准备工作 , 检验科开通绿色通道快速检验核酸和各项术前检验 。 待病人病情稍许稳定 , 各项术前检验也告完成 。 即刻送手术室由胸外科行气管修补术 , 以期降低后期气管狭窄的发生概率 。 患者送达手术室时 , 手术室护士和麻醉师已经做好抢救准备 , 输液、麻醉、导尿、摆体位、消毒、铺单一气呵成 , 多学科协作出色完成了意外伤害病员的救治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