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长期存在误解、陪读老师入校被拒…孤独症孩子入学难怎么破?( 三 )


“影子老师”也叫陪读老师 , 是指如影随形地跟随这些特殊需要孩子 , 教他们在学校适应学习、规则和社会交往 。
这一角色正成为不少大城市家长的选择 。 而受雇于家长的“影子老师”尚未被纳入正规教育体系 , 正面临着不被普校接纳、供需不平衡、尚无行业标准等多重尴尬境地 。
西西具备孤独症的典型症状 。 他的眼神很难聚焦 , 会来回瞟 , 身体会不自主晃动 , 嘴巴里常蹦出一些没有任何交流意义的话 , 有时候还会突然间情绪失控 , 愤怒地哭喊 。 梁盈知道 , 如果想让孩子在普校里顺利就读 , 陪读必不可少 。 而她更倾向于找一名“影子老师” 。
“这样孩子可能进步得更快 , 对父母的依赖感不那么强 , 他会有自己的社会角色 , 到学校了 , 不是妈妈的儿子 , 而是这个学校的学生 。 ”梁盈说 , 这也是她给自己喘息的时间 , “天天待一块儿 , 怕抑郁了 。 ”
在进入如今的小学前 , 带陪读老师入校的提议曾遭到两所学校的拒绝 。
西西进入小学时已经8岁 。 如今的陪读老师跟了西西3年多 , 她坐在西西的旁边 , 提醒他注意课堂纪律 , 安抚哭闹时的他 , 帮他记录家庭作业 。 她也是一名孤独症孩子的母亲 。 梁盈称她是“对的人” , 在她之前 , 西西还有过三四任陪读老师 , 有的干了一天就辞职 , 有的不了解孤独症 , 有的比任课老师年长 。
到今年夏天 , 西西就12岁了 , 梁盈已经开始为儿子入读中学的事情操心 , “陪读可能是撤不了了 。 ”
资源教师
天津市榕泽特殊青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老师刁娜从专业角度分析认为 , 陪读的最终目标是不陪读 。 而撤出陪读并不意味孩子不需要专业支持 , 而是由学校来提供 , “还有特教老师、普教系统的老师和家长们的持续支持 。 ”
这些早已在相关文件中有所体现 。 早在2014年 , 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里就提及 , 尽可能在普通学校安排残疾学生随班就读 , 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建设 。
此后 , 教育部又陆续出台了《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等文件 , 明确完善随班就读资源支持体系 , 加强资源教室建设 , 配备必要的资源教师和专业人员等 。
2020年 , 圆圆所在的天津市某小学也拥有了资源教室 。 陪读期间 , 圆圆妈妈发现这间教室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 在她的印象中 , 孩子去资源教室上课的次数屈指可数 。
上述《指南》指出 , 资源教室是为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教师和家长 , 提供特殊教育专业服务的场所 , 应具备包括开展特殊教育咨询、测查、评估、建档等活动 , 进行学科知识辅导、生活辅导等功能 。
据邓猛的观察 , 目前国内资源教室的建设仍处于初步推进阶段 , 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差 , 比如康复设备太多 , 出现了重物轻人的现象 。
2020年 ,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指导意见》答采访人员问时表示 , 一些地区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建设不足 , 对随班就读的专业支撑作用有限 , 影响了随班就读质量 。 此外 , 普通学校资源教师数量不足、教育教学专业水平亟需提高 , 个别地方随班就读工作形式大于内容 。
西西、圆圆和小君的父母不约而同选择只让孩子在学校待半天 , 以语数外为主 。 “主要是基于现在的学校没有对他们的专业、个性化的支持 , 这样待一整天 , 对孩子来说有些压力 。 ”小君爸爸道出背后实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