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何应对“疫情倦怠”?一个来自人类学者的建议( 四 )


如前文所述 , 焦虑指向的除了恐惧和愤怒 , 还有可能是倦怠、失去活力 。 倦怠的根本在于无望 , 这是在“空虚混沌”状态下无法逃避的处境——“渊面黑暗”之际 , 还有什么可期待的呢?摆脱这种混沌或失序的出路 , 或许正在于修复和重建各种合宜的关系:天与人、地与人、人与人及人与自我的关系 。
换言之 , 回到合宜的位置 , 在彼此的关爱中勇敢地活下去——尽管我们面临的是“血淋淋的现实” 。 我们需要找回“痛感” , 找回对人、事、物及世界的真切的关怀和在乎 。 毕竟 , 有痛感 , 有在乎 , 表明还有盼望 , 有活力 , 生命仍然在运转之中 。
我们无须完全同意人类学家阎云翔对于中国社会正在全面且快速个体化的判断 , 但他所描绘的一些现象至少让我们心有戚戚 。 我们大概可以说 , 正是孤零零的个体在一个强大的、充满了危险或风险的外部社会中的这一意象 , 日益强化了作为个体的人的恐惧和无时不在的焦虑感 。
问题在于 , 这并不仅限于自我关系的纠结 , 我们的经验现实似乎是 , 每个人都成为别人的威胁 , 每个人都不在其当在的位置上或关系中 。 作为群体的人似乎也在以彼此为敌 , 生活在一个充满敌意的竞争性的族群关系、地区关系或国际关系中 。
文明的冲突不仅是一种学术观点 , 在一些地方和人群内部更是一种立场和主张 。 进而言之 , 作为类别的人似乎同样也在与天地争斗 , 结果则是整个自然界似乎也在做出反抗 , 从食物 , 到土壤 , 再到空气、气候、宇宙……在当下 , 这也是一种“新型”病毒 。
我们或许还可以从古希伯来人那里找到一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 例如 , “爱里没有惧怕”这句看似鸡汤的话语在当下仍有直接的意义 。 不过 , 这里的“没有”不是有和无的意义上的“没有” , 而是指“惧怕”可以被安置、面对和转换 。 更重要的是 , 在这个表达中 , 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性甚至情绪性的东西 , 而是一种持久的、有深度的、恰当的关系 。
换言之 , 在(爱的)关系中就有可能面对恐惧 , 面对无以名状的焦虑甚至倦怠 。 进一步 , 若处在(正确的或合宜的)秩序中 , 或许就可以免于过度的焦虑 。 个体的人之间如是 , 群体的人之间如是 , 作为类别的人与其生活的世界也如是 。
人类学家和哲学家摩尔(Annamarie Mol)在 The Logic of Care (《关爱的逻辑》)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 尽管摩尔批评的主要是现代西方医学及现代西方社会的个体主义哲学和人际关系 , 希望在过度强调个体自主的“选择的逻辑”的这个时代 , 重新去寻找一种更健康、持久和深刻的“关爱的逻辑” , 呼吁一种关系性的人类生存 。
生活|如何应对“疫情倦怠”?一个来自人类学者的建议
文章图片

The Logic of Care
Annamarie Mol |Routledge 2008
或许更为重要的是 , 在指代深度关系的同时 , “关爱”还是一个动词 。 甚至可以说 , 如果没有具体的行动或动作 , 所谓关爱的合宜关系是根本不存在的 。 只有当你真正投入了对某人或事物的关爱的行动 , 对其精心地照料(care for) , 才能说明你真的在乎(care about) 。
而这种照料和在乎正是对那种无以名状的倦怠( Acedia)的回应和可能出路 , 是存着盼望的带有活力的行动 , 尽管这一过程可能非常艰难 , 常常伴随着眼泪与汗水 。 显然 , 不同于倦怠所描绘的那种根本上的冷漠 , 这是一种有痛感的关系:你痛 , 我也痛 , 因为我在乎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