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疫情下的上海医生:做线上义诊、写科普文章,给患者安全感( 四 )


很多科室非必要不住院、非必要不手术 , 而且外地病人来不了 , 病房里面还是空了很多 , 病房的医生也有很多调去方舱了 , 医疗力量也不够 。 但医院又要求医疗不能停 , 很多医生住在封控小区 , 市内交通也停掉了 , 住在很远的浦东、宝山、闵行的这些医生过不来 , 有的小区即便有工作证也不让出 , 要你开各种各样的证明 , 现在人手都不够怎么开证明?就算小区让出 , 也没有公共交通 , 自己没车的话更过不来 。
我们科室原来有30个医生上班 , 现在是一次上5个医生 , 这5个医生吃住在医院 , 这一周白天晚上都承担整个医院的医疗工作 , 一般分配是2个医生在病房 , 3个医生在门诊、急诊 。 病房和门急诊的医生不能相互流动 , 医生3个周期轮换 , 上岗一周、备一周、休一周 , 周末有专门的值班人员 。
5个人撑起来全院的工作 , 虽然总体的服务量少了 , 但摊到每一个人身上的工作量就多了 , 个人劳动强度并没有降低 , 反而增加了很多 。
我们现在是移动式超声和固定式超声并举 , 病房、急诊大部分是移动式超声 , 也是因为疫情 , 患者和家属能不动就不动 , 病人的防护毕竟没有医生好 。 那超声医生经常就要去病房里 , 在隔离病区跑来跑去 。 以前还有远程超声帮忙 , 最近因为设备没有办法及时维护 , 工程师也被封控了 , 所以医疗过程还是大受影响 。
现在门诊80%都是妇产科病人 , 以前妇产科病人只占门诊20%、30% 。 来看病的病人 , 病情跟平时相比要重一些 , 因为普通的病可能就不来看了 , 来看的都是危重症的 , 而且很多病人都住在封控小区 , 医院也害怕交叉感染 , 所以医生的工作流程跟之前相比非常不同 , 防护过程非常繁琐 , 一遇到封控小区来的病人、阳性的病人 , 工作效率急剧下降 , 很多时间都花在防止交叉感染上面 。
我们的急诊也是不停的 , 但是它中间有时候要防控 。 如果你进去看你就知道了 , 急诊里面真的是住满了 , 出现一个阳性就要消杀 , 但不是关门 , 只是暂停 。 消杀几个小时之后继续开 , 我们很多同事都累得不行了 , 也有同事感染了 。 现在急诊是有医生阳性才停 , 反正在医生心目中 , 急诊那块区域就是阳性环境 , 过去要做二级防护 。
像我们超声科 , 接触各种各样的病人 , 在全院跑 , 环境还很复杂 。 现在有很多病人莫名其妙就阳了 , 可能是因为环境感染 , 就是物传人 , 我们门诊的保洁阿姨们大面积阳了 , 其实她们和医生是一样的防护 。 区别在于 , 门诊接诊医生是在一间诊室 , 用一个桌子、一台电脑 , 但保洁阿姨会接触患者的物品和环境 。
“普通人群心理咨询需求量大增”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乔颖:疫情以来 , 我们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徐汇院区、闵行院区的门急诊坚持开放 。 和综合性医院不同的是 , 精神专科医院住院人数比较多 , 两个院区住院患者3000多人 。 所以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 , 我们要尽一切力量减少院内感染 。
城市相当于一辆高速行驶的车子 , 封控相当于车子急刹车 , 这种急刹车是有惯性的 , 有些人没有抓牢就会倒在地上 , 有些人身体后仰然后又会回来 , 所以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和恢复 , 这就必须做好摸排和梳理流程 。 但面对“急刹车”大家会很着急 , 很多人产生了焦躁情绪 , 正因为大家有着共同的“聚焦点” , 所以这种焦躁是会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进行嫁接和投射的 。
对精神类疾病的患者来说 , 如果能够按时、按量用药 , 封控对他们的影响并不会很大 , 所以针对患者 , 我们一定要给他们提供药物的支持 , 流程一定要走得通 , 不管是志愿者来、民警来、亲人朋友来配药 , 带好有效身份证明 , 做好疫情防控要求内容 , 能够配好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