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民减糖时代 如何科学减糖?( 二 )


据杨月欣介绍 , 代糖物质在中国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 , 其使用范围和使用量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官方通告文件为准 。
所以 , 减糖无须谈“糖”色变 , 合理使用代糖产品也是一种选择 。 石文惠认为 , 大家只需做到“聪明识别添加糖”和“减糖” ,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糖摄入 , 控制添加糖摄入量 , 儿童青少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 婴幼儿食品无需添加糖 , 减少食用高糖类包装食品 , 烹饪过程少加糖 , 外出就餐巧点菜 , 用白开水替代饮料等 。 但有些消费者就是喜欢甜味 , 从减少糖摄入量的角度 , 糖替代品不失为一种选择 。
对此 ,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伟也表示 , 日常生活中 , 尽量减少选择含糖食品和含糖饮料 。 虽然有的研究显示无糖食品可能对身体有些负担 , 但总体上看 , 同等条件下 , 无糖饮料相比含糖饮料是更好的选择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
为“减糖”提供科学安全保障
代糖为减糖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 代糖产品也有严格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约束 。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营养室副主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方海琴认为 , 甜味剂不是洪水猛兽 , 它是在不断发展的 , 是在现有科学支撑和认知条件下的一个被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 减糖是“三减”的重要部分 , 对于甜味剂(代糖)的使用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供了科学支撑和安全保障 。
她介绍说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是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和程序的 , 需要经过系统的风险评估和相应的论证 , 目的就是要保证消费者的安全 。 食品添加剂是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 , 并为此制定了相关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 对于甜味剂的使用也不例外 。 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代糖)产品都是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的 , 目前批准使用的甜味剂有20种左右 , 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甜蜜素、三氯蔗糖、赤藓糖醇和甜菊糖苷等 , 它们都有长期安全使用的历史 。 因此 , 按标准使用甜味剂是有安全保障的 。
标准同时对相关的声称也进行了规定 , 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附录C的“表C.1能量和营养成分含量声称的要求和条件”中规定:对“无或不含糖”的声称标准是:≤0.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 。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 , 可以根据包装上的营养标签来判断是不是“无或不含糖”的产品 。
食品企业减糖机遇 ,
【中国|全民减糖时代 如何科学减糖?】需要理念科技全面支撑
“减糖”与“代糖”不仅是一种食尚 , 同时也是食品行业科学技术进步的体现 。 段盛林认为 , 近些年来 , 科学技术对食品这样的传统产业的渗透加快 , 食品研发和生产正越来越多地采用新原料、新配方和新工艺 , 新科技的采用改善了食品的品质 , 提升了生产的效率 。
他还强调 , 甜味剂在食品工业应用已经有上百年历史 , 甜味剂的研发也是食品科研领域的一个热点 , 目前已经演进到了第六代 。 正是由于研发和科技进步 , 推动了甜味剂的持续迭代 , 非糖类甜味剂安全程度不断提升 , 健康风险不断下降 , 被越来越多地用到多种食品当中 。 “借用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没有添加剂 , 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 。 ”
针对减糖思路 , 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正在抓住新机遇 , 积极谋求新的发展道路 。 据《2021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显示 , 2020年无糖饮料市场规模达117.8亿元 , 较2014年翻了7倍 , 2025年该市场将增至227.4亿元 , 5年内实现规模翻番 。 由此可见 , 减糖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