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生态化品牌化 禹城市莒镇李庄村的“三化”融合样本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李庄村位于禹城市莒镇西北 , 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土壤丰沃 , 素有农业生产“金盆子底”美称 。 近年来 , 李庄村在党支部带领下 , 坚持土地集约化、农业生态化、产品品牌化深度融合 , 因地制宜发展“幸福农场”高标准日光温室产业园项目 , 特色种植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 为莒镇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 。
集约化生态化品牌化 禹城市莒镇李庄村的“三化”融合样本
文章图片
土地集约化利用 , 建设幸福农场 。 2019年前 , 李庄村还属于莒镇(原李屯乡)发展后进村 。 由于缺乏本地产业 , 村内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 , 留守妇女、老人较多 ,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突出 。 村集体经济薄弱 , 道路、水电等生活基础设施落后 , 群众出行难、老人看病难、儿童上学难的情况普遍 。 为此 , 镇党委为李庄村量身提供了“村民向社区集中提升生活质量 , 土地向规模集中发展特色产业”的振兴思路 。
2019年7月 , 李庄村实现126户、513人入住李屯社区 , 紧邻幼儿园、中小学和卫生院等公共配套 , 李庄村民融入了5分钟“便利生活圈”内 , 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提高 , 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 9月 , 李庄村完成土地复垦工作 , 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腾空的180余亩土地全部流转 , 用于建设“幸福农场”高标准日光温室产业园项目 。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导土地流转 , 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 , 当年增收就达10余万元 。
2020年初 , 李庄村建成20个温室大棚 , 由本村7户群众分别种植经营 , 形成了西红柿、哈密瓜为主打产品的区域种植联合体 , “幸福农场”特色种植品牌正式打响 。 2020仅早春一季 , 每个温室大棚就收入10万余元 , 户均纯收入6万余元 , 又吸引百余名务工人员前来就业 , 年底除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外 , 群众二次分红人均80元 。
集约化生态化品牌化 禹城市莒镇李庄村的“三化”融合样本
文章图片
自此以后 , 李庄村通过土地流转、特色种植、效能挖潜等 , 全年亩均收益稳定在1万余元以上 , 农民增收、集体收益 , 开启村民、村集体“双向增收致富模式” 。
农业生态化绿色创新走出科技兴农路 。 “幸福农场”温室产业园建成后 , 针对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 , 李庄村支部书记、园区负责人李玉凯大胆尝试 , 实施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模式 , 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兴农之路 。
一是废弃菌棒的资源化利用 。 李庄村周围蘑菇养殖户较多 , 包裹着白色薄膜的废弃菌棒往往被随意倾倒丢弃在林地里、河道内 , “白色污染”屡禁不止 , 极大地损害了村庄生态环境 。 经过实践 , 李玉凯总结出一套废弃菌棒综合利用的技术模式:雇佣留守农村妇女 , 对废弃菌棒进行人工拆袋 , 将薄膜打包成捆 , 运到附近垃圾转运站 , 用作焚烧发电燃料 。 雇用的农村闲置劳动力解决了“家门口就业”问题 , 每人每月能够增加2400元收入 。 剩余废料通过增施腐熟剂和适当的水分 , 进行时间为一个月的发酵腐熟 。 在此期间 , 用机械调匀、深翻3次 , 制成有机肥 , 用于本农场大棚生产 , 实现减肥减药、改良土壤、提高农产品品质的目的 。 经统计 , 每个棚每年消耗菌棒、减少白色污染60吨 , 附近2个乡镇、10余个村的养菇户免费上门运送废弃菌棒 , 极大的改善了生态环境 。 园区用废弃菌棒可制作有机肥近1000吨 , 每棚每年能够降低化肥、有机肥使用成本6000元 , 总体生产成本每年可节约15万元 ,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
二是农村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 李庄村“幸福农场”与附近的鸿旺养殖合作社结成“生产对子” , 走出了一条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种养结合”之路 。 当前 , 莒镇农户每天产生的粪污有4方 , 与鸿旺养殖合作社产生的养殖粪污一起集中存入地下窖池 , 加菌后密闭发酵 。 待到十月份秋种季节统一出库 , 免费为李庄村“幸福农场”的温室大棚和周边农田撒施有机肥 。 李庄村1000余亩基本农田 , 每年撒施有机肥1000余吨 , 可节约农业生产整体成本40万元 , 作物增收20余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