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具体情况调制糊、浆的稀稠度

挂糊、上浆时,浆的稀稠度要根据原料组织、结构性质、含水量和烹制方法的不同而定 。如质地较老韧的原料,含水分少,可容纳糊或浆中较多水分向里渗透,糊、浆应稀些;若原料质地较嫩,本身含有较多的水分,糊、浆中水分向里渗透就比较困难,糊、浆应稠些 。
经过冷冻的原料,细胞破裂,汁液大量外溢,表面水分较多,糊、浆应稠些 。脂肪多的原料(肥肉、油脂等),糊、浆也应稠些 。
挂糊、上浆后是否立即烹调,所用糊、浆的稀稠度也不相同 。立即烹调的糊、浆应适当稠些,若糊、浆过稀,原料来不及吸收水分,烹调时因黏度不够,而出现脱糊现象 。若不立即烹调,搁置时间较长,原料可从糊或浆中吸收部分水分,或蒸发掉部分水分,因此所用糊、浆就应适当稀一些 。
【根据具体情况调制糊、浆的稀稠度】糊、浆的稀稠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淀粉糊化后黏度大小虽然与许多因素有关,但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糊或浆的稠度 。一般来说,具有一定稠度的淀粉浆,经过糊化后,才有一定黏度,才能紧紧地粘裹在原料上,形成保护层,起到上浆、挂糊的作用 。过于稀薄的淀粉浆,糊化后黏度不大,不能均匀地挂在原料表面,起不到保护层作用 。因此采用的烹调方法即使完全相同,若原料质地不同(如有些原料老韧一些,有些较嫩一些),原料本身的含水量不同,所用糊、浆的稀稠度也应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