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详解 | 腰椎前外侧(腹膜后)入路

与经腹腔入路相比 , 经腹膜外显露腰椎前部有以下优点:
第一 , 它可以显露L1至骶骨的所有椎体 , 而经腹腔入路很难显露L4水平以上的椎体;
第二 , 可以利用此入路行感染的引流(如腰大肌脓肿) , 没有术后回肠炎的危险 。
由于腹膜外血管解剖的特点 , 因此利用此切口显露L5-S1椎间隙比较困难 。
该入路可以用于以下情况:
1.脊柱融合 。
2.腰大肌脓肿引流以及感染椎体病灶刮除 。
3.椎体部分或全部切除以及植骨 。
4.当穿刺活检不可能或比较危险时的椎体活检 。
腹膜外入路主要用于普通外科显露交感神经链 。
患者体位
将患者置于半侧卧位 , 患者身体背侧与水平面呈45° , 背向术者 。 将沙袋置于患者肩部和髋部后侧 , 或采用肾桥形支具维持患者体位 。 该角度可以使腹腔内容物自然离开切口 。 也可以使患者仰卧位 , 然后将手术床水平倾斜45° , 背离术者 , 该体位可以避免牵拉腰大肌(图1) 。
图文详解 | 腰椎前外侧(腹膜后)入路
文章图片
图1将患者置于半侧卧位以显露腰椎腹膜外
对于多数手术 , 患者左侧在上 , 以便使主动脉侧在上 , 腔静脉侧在下 。
体表标志与切口
#体表标志
患侧可以触及第12肋和耻骨联合 。 在腹部中线旁5cm , 可触及腹直肌外缘 。
#切口
自第12肋后1/2处向腹直肌作斜切口 , 止于腹直肌外缘、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处(图2) 。
图文详解 | 腰椎前外侧(腹膜后)入路
文章图片
图2自第12肋后1/2处向腹直肌作斜切口 。
神经间平面
该入路无神经间平面可以应用 , 腹壁的3块肌肉(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被切口分割 。 由于上述3块肌肉神经支配呈节段性分布 , 因此术后无明显的失神经支配发生(图3) 。
图文详解 | 腰椎前外侧(腹膜后)入路
文章图片
图3前腹壁肌肉和内脏已被切除 , 切除至髂嵴水平 , 箭头指向前方腹膜与后方腹膜外结构之间的手术途径 。
浅层显露
切开皮下脂肪加深切口 , 显露腹外斜肌腱膜 , 沿肌纤维方向切开腹外斜肌 , 腹外斜肌肌纤维和切口同方向 。 腹外斜肌在脐水平以下很少有肌纤维(除少数肌肉发达的患者) 。 如果在此处发现肌纤维 , 应沿肌纤维方向切开(图4) 。
图文详解 | 腰椎前外侧(腹膜后)入路
文章图片
图4沿肌纤维和皮肤切口方向 , 切开腹外斜肌及其腱膜 。
然后,垂直于腹内斜肌肌纤维方向分开 , 此操作可引起部分肌肉失神经支配 , 但是如果肌肉缝合恰当 , 可以避免术后发生疝(图5) 。
图文详解 | 腰椎前外侧(腹膜后)入路
文章图片
图5沿皮肤切口方向垂直于腹内斜肌肌纤维方向分开腹内斜肌 。
在腹内斜肌下是腹横肌 , 同样沿皮肤切口方向切开此层肌肉 , 显露腹膜外间隙(图6-9) 。
图文详解 | 腰椎前外侧(腹膜后)入路
文章图片
图6沿皮肤切口方向分开腹横肌 。
图文详解 | 腰椎前外侧(腹膜后)入路
文章图片
图7在切口前部、辨认腹膜及腹内容物 , 在切口后部 , 辨认腹膜外脂肪 。
图文详解 | 腰椎前外侧(腹膜后)入路
文章图片
图8切断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 , 显露两者关系以及和腹横肌之间的关系 。
图文详解 | 腰椎前外侧(腹膜后)入路
文章图片
图9切除腹横肌显露腹膜和腹膜外脂肪 。
用手指沿腹膜外脂肪和腰大肌筋膜之间行钝性分离(图10) 。 轻柔地剥离腹膜腔及内容物并牵向内侧(图11) 。 根据手术需要显露左下或右上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