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补脾阳的方子!四味药,让阳气普照,化解脾虚脾寒,请温习( 二 )


你看 , 这个人就诊当时 , 脉沉细 , 苔滑而偏黑 。 这说明啥?患者体内阴寒沉积啊 。 沉细脉 , 主阳虚 , 脉道不充 。 黑苔 , 主大寒或大热 。 在这里 , 自然主寒 。 寒盛 , 水湿不化 , 所以苔滑 。
20来年的冷饮习惯 , 令这个患者脾阳受损 。 所以 , 到后来 , 此人就不敢吃凉的了 。 因为他的脾阳 , 在也没有多余的能量 , 来温化寒邪 。
另外 , 脾阳不足 , 脾就没法干活 。 脾能干的活 , 有疏布津液这一条 。 所以 , 脾阳亏虚 , 津液疏布不及 , 患者肠道干涩 , 于是大便干燥 。
脾 , 主后天 。 肾 , 主先天 。 脾阳不足 , 后天失养 , 就没办法充养先天之阳 。 所以 , 患者肾阳亏虚 。 腰为肾之府 , 因此患者腰膝酸软疼痛 。
这个时候怎么办?苦寒攻下的药 , 不能用 , 越用越麻烦 。 关键 , 是温脾阳 , 帮助津液得到有效疏布 , 从而令肠道润泽 , 大便下行 。 这就好比春天一到 , 河水开冻 , 河上的小船 , 又开始航行了 。
来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党参18克 , 白术9克 , 茯苓12克 , 干姜10克 , 橘红10克 , 枳实10克 , 厚朴10克 , 瓜蒌10克 , 续断10克 , 补骨脂10克 , 木香5克 , 草蔻仁5克 , 炙甘草6克 , 麻仁20克 。
这里头 , 麻仁、瓜蒌、枳实、厚朴 , 是传统的破结行气、润肠通便之品 , 治标 。
橘红、木香、蔻仁 , 用于理气行气 , 消胀通便 。
续断和补骨脂 , 温肾强腰 , 改善患者腰背酸软 。
这些 , 都是次要的 。 最关键的 , 是党参、白术、干姜、甘草这四味药 。
这四味药 , 是文老师今天要重点给你说的方子 , 理中丸 。
其实 , 有很多读者问文老师 , 脾阳虚 , 用啥方子 。 我一般会说 , 用理中丸 。 它是源于《伤寒论》里的经方 , 最初构成是人参6克 , 干姜5克 , 炙甘草6克 , 白术9克 。 水煎服 。 其中的人参 , 常被换成党参 。
它能干啥呢?就是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 它就是中医里 , 大补脾阳的专方 。 其中 , 干姜是君药 , 直补脾阳 , 驱散中焦之寒 。 人参 , 大补元气 。 白术 , 健脾燥湿 。 甘草 , 温中补虚 。
这方子最初的主治 , 绝对不是脾阳不足导致的便秘 。 人家治的 , 首先是中焦虚寒 , 导致的呕吐、腹痛、拉肚子、食欲不振 。 它也治脾阳不足 , 统血失常 , 导致的失血 。 中焦虚寒导致的胸痹、慢惊风、爱流口水 , 也都是它的主治范围 。

总之 , 你就看吧 , 脾阳不足、脾气亏虚 , 会带来什么后果 。 无论什么后果 , 只要病因病机源于脾阳不足 , 那用理中丸就是对的 。 上文医案里的患者 , 由于脾阳虚导致便秘 , 用理中丸当然也合适 。
文老师把这个东西写一写 , 目的是给大家伙 , 提个醒 。
人活着 , 得对身体 , 有敬畏之心 。 你不能凭现在身体好 , 就对不良的生活习惯 , 不加节制 。 到后来 , 你是要吃亏的 。
而理中丸 , 确实是中医在脾阳受损以后 , 不得不研究出来的亡羊补牢之举 。 虽然为时已晚 , 但终究还是有效的 。 平时脾胃虚寒 , 怕冷怕凉 , 消化不良的人 , 应该对此有所了解 。 必要的时候 , 应该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 辨证要点 , 务必抓住虚寒二字 。 脉象 , 要沉细、细弱、沉缓 , 舌头 , 要淡 , 舌苔要白滑 。 你要是满身热象 , 就不能用理中丸 。 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
理中丸 , 这个东西也有成药卖 。 一般来说 , 治的是中焦虚寒导致的腹痛、便溏、拉稀、呕吐等 。 总之 , 病机 , 必须是脾胃虚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