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婚姻两茫茫

才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婚姻两茫茫

苏轼两兄弟都在进京赶考前先后婚配,其实一旦金榜题名,完全不愁婚娶,可见父母亲是有意让兄弟俩娶个本地的姑娘,知根知底,稳健踏实 。至和元年(1054),19岁的苏轼娶了16岁的王弗为妻 。眉州中岩山古时与峨眉山齐名,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的摩崖佛像,当地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山间有一泓清池,鱼儿惬游其间,且有人一拍掌、群鱼便应声而出的奇景;中岩书院主讲、青神乡贡王方,让学生们每人都为水池取名字,最终苏轼与他女儿王弗不谋而合,皆取了最妙的“唤鱼池”,因而结下姻缘 。
苏轼年轻时并不太想结婚,他后来在 《与王庠书》中说自己“少时本欲逃窜山林,父兄不许,迫以婚宦,故汩没至今” 。他最初对十几岁的王小姐也不大注重,王弗性格沉静并不多言,刚嫁到苏家时,苏轼并不知妻子知书识字,只是每当自己手不释卷时,她“则终日不去”,拿着针线活悄悄陪坐 。好几次苏轼背书卡壳了,记不起来了,夫人就在旁轻声给他提个词儿,令苏轼吃了一惊 。他指着满屋的书逐一考问,王弗竟都 “皆略知之”,他 “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这才恍觉夫人原来是个沉静聪敏有内涵的女子 。
苏轼说妻子“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公婆,皆以谨肃闻”,王弗稳静的个性,恰与苏轼大大咧咧的豪放性格形成互补 。丈夫走上仕途后,她常以自己洞察世情的缜密,做他识人的帮手 。苏轼回到家来,她会细细问询都做了些什么,常引用公公说过的话来提醒他,“你离开父亲远了,凡事没人指点,不可以不谨慎 。”有时苏轼在家里待客,她也会立于屏风后倾听,评价有的人,“说话模棱两可,一味逢迎你的意向,何用浪费时间与这种人谈天”;对于专意讨好苏轼,第一次见面就热络得亲密无间的人,她也瞧不上,“这种人的交情不会长久,来得快,去得也快” 。苏轼不得不承认,夫人的这些判定往往比他要正确,事后皆如其所言 。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中岩风景区的唤鱼池,池畔苏轼与王弗的塑像 。
又一年大雪,凤翔的住宅庭前积雪甚厚,但有棵老柳树下约一尺见方之地,独无雪迹,奇怪的是,等天晴后这方土地又隆起数寸来 。苏轼认定是古人窖藏丹药之处,丹药性热,所以地不积雪而土又坟起,他想发掘出来 。王弗却说:“假使吾先姑在,必不发也”,这是引用程太夫人曾经不许人发掘纱縠行老宅地下大瓮之事,来婉转谏阻夫君的逾矩行为,苏轼听了顿觉惭愧而止 。
苏轼饱读诗书,学问渊博,但生活的聪明上对夫人依靠很深 。可惜王弗英年早逝,苏轼凤翔任职三年期满,于治平二年 (1065)解任还朝的当年她就去世了,年仅27岁,留下不满7岁的幼子苏迈 。所有关于王弗的细节,只有如上几件小事,全部来自苏轼自己的文字 。他在 《亡妻王氏墓志铭》里对妻子的评价是 “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有识”多用于读书人间的品议,是很爱敬的表达了 。父亲苏洵也嘱咐他,“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 。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 。苏轼最后悲叹道,“君得从先夫人于九泉,余不能 。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 。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熙宁八年(1075),40岁的密州知州苏轼,做了一个梦,醒来犹是凄切难遣,作了这首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