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积聚在体内的痰和瘀,一个方子排出去

陈皮|积聚在体内的痰和瘀,一个方子排出去
二陈汤和桃红四物汤都是大名鼎鼎的方子 , 一个化痰 , 一个化瘀 , 合到一起以后呢似乎就没有人听说过了 , 合方之后叫双合汤 , 是痰瘀并治的方子 。
就现在来讲 , 痰瘀互结的人太多了 , 既有痰湿的表现:头面出油、大便黏腻、疲倦嗜睡、喉咙异物感、舌苔厚腻;又有瘀血的表现:舌质偏暗、舌下有两条明显的青筋、皮肤干燥、还有不知何故出现的淤青 。 故而 , 这个方子很有必要再拿出来与大家说上一说 。

双合汤双合汤: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陈皮、姜半夏、白茯苓、桃仁、红花、白芥子、甘草 。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 此为二陈汤 。 二陈汤是宋元时期的方子 , 或者说盛行于宋元时期 , 宋朝开始 , 当时的太医局奉诏集结人力物力 , 编撰了一本成药配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二陈汤就记载在这本书里 。
这四味药里 , 半夏的化痰之力是最好的 , 不过 , 半夏性情刚烈 , 古人就用了一些方法对它进行炮制 , 使其性情稍微柔和下来 , 同时又很好地保留了它化痰的功效 。 我们现在常用的基本都是经过炮制的半夏 , 统称为制半夏 , 姜半夏就属于制半夏的一种 。
【陈皮|积聚在体内的痰和瘀,一个方子排出去】剩下的三味药里 , 陈皮次之 , 陈皮也能化痰 , 虽然不如半夏 , 但胜在平和 。 陈皮还分了一部分精力去化解气滞 , 它还是一味气药 。 行气也是在为化痰做铺垫 , 痰湿这种东西又黏又膩 , 流动性很差 , 要靠气推着才能来去自如 。 《杂病广要》:“人之一身 , 无非血气周流 , 痰亦随之 。 “当我们要把痰排出去 , 也要借助气的力量 。
茯苓打击湿邪 , 湿和痰是“近亲” , 我们就以痰湿来称呼 。 二者究竟如何亲近呢?原来湿的出现早就给痰打下了基础 , 没有湿也就不可能有痰 , 湿若不除 , 它的存在会壮大痰的力量 , 助长痰的气焰 。
燥湿化痰的工作马上就要接近尾声了 , 同时也到了非常关键的一步 , 给邪以出路 , 在气药的推波助澜下 , 痰湿当然要往下走 , 膀胱在人体的下焦 , 要保证小便是通畅的 , 茯苓通利膀胱 , 利尿 。
甘草是大家公认的优秀的纠纷调解员 , 我们就说它擅长调和诸药 。
在二陈汤的基础上还要加入白芥子 , 这白芥子也是化痰的猛药 , 从它的气味上就可以判断 , 白芥子是辛辣的 , 捣碎以后辛辣之味更加浓烈 。
说到白芥子 , 我们就想到“皮里膜外” , 半夏化脏腑里的痰 , 对于皮里膜外之痰 , 半夏使不上力 , 效果不是特别好 , 唯有白芥子才可以 。 白芥子擅长走窜 , 对于如何到达皮里膜外 , 对于这条“险峻而偏僻”的道路一清二楚 , 而且我们说了它是一味猛药 , 可以不畏艰险 。
再说这桃红四物汤 , 桃红四物汤比二陈汤晚了几百年 , 彼时二陈汤早已历经沧海桑田 , 而桃红四物汤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后生 。 当然了 , 这里只是从时间上做个对比 , 二者的主攻方向实际上并不一样 。 桃红四物汤以活血化瘀为主 , 包含了当归、川芎、白芍、生地、桃仁、红花六味中药 。
我们祛邪也要讲究策略 , 不能蛮干 , 比如在活血的同时兼顾补血 , 就是很好地方式方法 。 化痰也一样 , 化痰的过程也是祛邪的过程 , 站在这两方面来讲 , 适当的补补血是有好处的 。
参与补血的分别是当归、白芍、川芎、生地 , 四味中药有补有收 , 还能调动气血运行 , 配伍之妙可以用浑然天成来形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