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特产 大梦想!看本地村民如何走上金光闪闪致富路——( 二 )


叶建发是古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 他清晰地记得 , “以前村里不少人靠养猪谋生 , 整个村子的环境脏乱差 。 ”
2016年古坑村完成生猪退养后 , 便把目光投向三角梅 。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 让种植于此的三角梅颜色更艳、花朵更大、花期更长 。 古坑村化生态优势为产业优势 , 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 扩大三角梅种植规模 。
三角梅种植户叶东权的家就在村口 , 他精心布置自己的庭院 , 取名“东权家的小花园” , 他说 , 周末的时候销量最好 , 市民游客离开村子的同时 , 会买上几盆三角梅 , 有时候一天就能卖出上万元 。
叶建发算了一笔账 , 古坑村种植三角梅500余亩 , 年产值2000多万元 , 同时发展70余户村民种植三角梅 , 每年为农户带来每亩3.5万元左右的收入 。
让村民们没有想到的是 , 三角梅为古坑村的第三产业带来了发展的春天 。
“以花为媒 , 一到节假日 , 大批市民游客前来古坑村赏花游玩 , 各种农产品受到了欢迎 , 地里的各种蔬菜瓜果也成了抢手货 , 有的村民一个周末光是卖菜就能收入2000多元 。 ”叶建发笑着说道 , “不仅农产品销售喜人 , 村民开起了餐饮店 , 还有七八家民宿 , 大家腰包都鼓起来了 。 ”
厦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邱武伟以传统种植业为例说道 , 我市约有30个村(社区)具备发展成为“一村一品”专业村的条件 , 如同安区的军营村、白交祠村、莲花村、古坑村 , 翔安区的乌山村等 。
“一个村要发展 , 找准定位是关键 , ‘一村一品’是发展现代农村农业 , 提升农民收入的好载体 。 ”邱武伟认为 , 要做好“一村一品” , 就要立足特色资源 , 避免同质化 , 充分挖掘特色产品、特色产业 , 因地制宜 , 找到适宜本村的发展道路 , 让“一村一品”具有持久生命力 。
一块豆干
带来稳稳的幸福
好技艺
煮豆、磨浆、过滤、点卤、搅拌、压制……十余道传统工序全靠人工完成 。 东寮豆干传统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翔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
小特产 大梦想!看本地村民如何走上金光闪闪致富路——
文章图片
东寮社区居民在手工制作豆干 。
走进翔安区东寮社区 , 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豆香 。 这是东寮社区独具特色的“一村一品”——豆干 。
已近中午 , 40岁的陈美蓉仍在自家作坊里忙碌 。 煮豆、磨浆、过滤、点卤、搅拌、压制……十余道传统工序全靠人工完成 。 在蒸腾的水汽中 , 她的手没有停过 , “这样的忙碌从凌晨时分开始 , 有时要忙一整天 , 一天下来能做上万块豆干 , 做多的时候能做到1.6万块 。 ”
陈美蓉随手拿起一块豆干 , 豆皮嫩黄细腻 , 不带水分 , 用手轻轻一按 , 便可感受到豆干的紧实度 , “豆皮有弹性 , 里面却是滑嫩的 , 直接食用口感很好 , 经过烹饪 , 豆干味道会更好 。 ”
作为传承悠久的翔安特色地方美食 , 东寮豆干传统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翔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 “在厦门的各大农贸市场里 , 提起东寮豆干 , 很少有不知道的 。 ”东寮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和同介绍道 ,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 东寮十有八九的人在做豆干 。 东寮豆干滑嫩、有弹性 , 很受市场欢迎 。 ”
不过 , 打响了名气的东寮豆干也有自己的“烦恼” 。 由于生产豆干的都是家庭作坊 , 产量有限 。 陈美蓉说:“豆干都采用纯手工制作方式 , 即使再大的订单 , 有时候我们也无能为力 。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东寮豆干的发展 。 ”
两年前 , 陈美蓉的小叔子陈育池辞去大型食品厂的质检员工作 , “我想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 回家帮忙把豆干作坊做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