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脾胃病,当以调畅气机为主

治疗脾胃病,当以调畅气机为主

文章图片

治疗脾胃病,当以调畅气机为主

文章图片

气在体内的运动形式 , 主要表现为升、降、出、入 。 气机升降出入正常 , 则人体内气、血、精、津、液得以正常输布 。 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 , 则体内物质从化失衡 , 出现湿、热、痰、食、瘀等病理产物 。 脾以升为健 , 胃以降为和 。 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 , 则脾胃病易生 。 治疗脾胃病 , 当以调畅气机为主 。
燕京名医张声生教授根据脾胃生理、病理特点 , 结合多年临证经验 , 提出治疗脾胃病当以调畅气机为主 , 兼以清热化湿、祛痰消食、活血通络 。 并根据气之升降出入及气虚、气陷、气逆、气乱、气滞、气闭、气郁、气脱等病机 , 凝炼出补气、升清、降逆、理气、开窍、行气、破气、清气、固脱、疏肝、搜风、扶阳、醒脾十三法以调畅气机 。





从气机升降出入论治脾胃病十三法概要
来源:《燕京名医——张声生论治脾胃病临证经验》


1
从气机升降论治


1.升清法
为升提脾气、举陷之意 。 脾气不升 , 清阳不能上荣头面 , 脏腑失于濡养 , 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视物不清、面色萎黄、便溏、胃下垂、肛门下坠感等 , 当以升清为主要治法 , 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升陷汤、升阳益胃汤、参苓白术散等 , 常用葛根、柴胡、升麻、生黄芪等药 。 注意升清之法 , 当升清有“源” , 即在脾气、肾元充足之时应用 , 若元气虚惫 , 则升清反而耗气 , 故临床应用当加入补气之品 , 如党参、白术、莲子等药 。 此外还应注意升清之品 , 多偏温燥 , 易致口干 , 不宜久服 。




2.降逆法
指降肺胃之气、通腑之意 。 胃气上逆、腑气不通 , 临床表现可见呃逆、嗳气、反酸、腹胀、便秘 , 当以降逆为主要治法 , 可选用旋覆代赭汤、四磨汤、丁香柿蒂汤等 。 临床常用旋覆花配代赭石、丁香配柿蒂 。 代赭石镇肝胃气逆 , 旋覆花降逆同时兼能化痰 , 对于呃逆伴咳痰、咽部异物感者尤佳 。 体虚寒者 , 可选用丁香配柿蒂 , 温胃降逆 。 注意降逆的同时当兼顾通腑 , 给所降之气以出路 。




3.理气法
指升降并调、辛开苦降之意 。 胃以降为和 , 脾以升为健 , 气机升降逆乱 , 升降反作 , 临床表现为胆汁及胃酸反流、呃逆、嗳气 , 当以理气为主要治法 , 升降同调 , 可选用半夏泻心汤、左金丸、苏连饮等 , 常选用黄连配炮姜、黄连配吴茱萸等 。



4.行气法
对气机壅滞者 , 当行气消积导滞 , 临床常表现为胃脘胀痛、堵闷、排气及呃后胀减 , 或梅核气 , 或食滞胃脘等 , 当用行气法 , 使上者上、下者下 , 多选用半夏厚朴汤、越鞠丸、枳实消痞丸、保和丸等 , 常选用紫苏梗、苏子、枳壳、厚朴、连翘、莱菔子、酒大黄等药 。


5.破气法
指对于气机壅滞已极 , 脏腑纳化功能停滞 , 亟须排出积气 , 使脏腑功能恢复运转 , 当用破气法 。 此时临床表现多见腹满如鼓、胀痛难忍、便秘日久、干结难下 , 临床可选用承气汤类方、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等 , 常用玄明粉、枳实、厚朴、生大黄、焦槟榔、大腹皮等药 。 注意破气之法 , 加快胃肠道蠕动 , 对于大便过于干结者 , 应用之时可能加重腹痛 , 甚至造成肠梗阻 , 当“急攻缓图” , 且破气药物药性峻猛 , 当中病即止 。


6.疏肝法
指疏导肝气 。 肝主疏泄 , 肝气郁滞则表现为情志抑郁 , 两胁胀满 , 善太息 , 不思饮食 , 故当以疏肝为治法 , 可选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 , 常用柴胡、白芍、香附、香橼、佛手、白梅花等药 。 注意肝郁常克伐脾土 , 临证当注意固护脾胃 。 同时肝脏体阴而用阳 , 当加用当归、生地黄、五味子等柔肝、缓肝之药 , 避免劫阴之弊 。 又有肝气壅滞化热或兼夹湿热者 , 可见肝阳上亢或肝胆湿热 , 选用丹栀逍遥丸、化肝煎、龙胆泻肝汤等 。


2
从气机出入论治


1.固脱法
气虚、阳虚已极或耗散太过 , 都会出现气脱于外 , 失于固摄 , 甚则阳气浮越 , 此时当应用固脱法 。 注意:固脱不仅是敛气 , 还当补气、补阳 。 既要开源 , 又要节流 。 临床多表现为神疲、喘促、大汗、动则加重 , 多选用独参汤、参附汤、四逆汤等 。 或未见脱症 , 而有汗、精、小便、经、大便频多等症 , 临床多选用牡蛎散、桑螵蛸散、缩泉丸、二至丸、四神丸等固涩剂 。


2.补气法
指补肺、脾、肾气 。 临床常见乏力懒言、食少便溏 , 多选用四君子汤、肾气丸等 , 常用党参、炒白术、莲子肉、茯苓、山药、芡实、黄芪等药 。 注意:脾胃病患者往往患病日久 , 虚不受补 , 当以平补为主 , 在补气的同时还应加用行气醒脾和胃药物 , 如木香、陈皮、炒神曲、半夏曲等以求补而不滞 。



3.扶阳法
指温补肾阳、脾阳之法 。 阳气虚损往往在气虚之后发生 , 故扶阳的同时当不忘健脾补气 。 临床常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五更泻等 , 多选用右归丸、地黄饮子、附子理中丸、黄芪建中汤等 , 常用菟丝子、补骨脂、杜仲、牛膝、肉桂、干姜、制附子等药 。 有阴中求阳者 , 可选用左归丸、肾气丸等 , 以滋阴药为基础加少量附子、肉桂等温阳药物 , 滋阴药物可选用熟地黄、山萸肉、当归、知母等 。


4.开窍法
气机出入失常 , 气闭痰阻者 , 当应用开窍法 , 打开气机通路 。 临床表现可见神昏、脘腹胀闷、痰盛气粗、恶心呕吐等 , 多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苏合香丸等 , 或仅头晕者 , 可予菖蒲郁金汤 , 临床常用牛黄、水牛角、冰片、苏合香、沉、青礞石、石菖蒲、郁金等药 。


3
从气机从化论治


1.搜风法
指祛风止痒、镇肝息风、搜风剔络法 。 气极为风、热极生风、肝风内动 , 风在于皮肤毛窍者表现为皮肤瘙痒、鼻塞流涕等 , 风在于头目者表现为眩晕、耳鸣等 , 肝风内动者表现为急躁易怒、目赤目眩等 , 风在于肠腑者表现为肠鸣腹泻 , 风在于四肢者表现为四肢麻木、肌颤、屈伸不利等 。 脾胃虚弱者易感外风 , 可并发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等 , 多选用白鲜皮、苦参以祛风止痒 , 或合用过敏煎 , 予银柴胡、防风祛风 , 乌梅、白芍司玄府开阖 , 或选用川芎、白芷、辛夷宣肺通窍;头晕目赤、急躁、夜梦者可选天麻、钩藤祛风 , 龙骨、牡蛎、珍珠母以凉肝镇惊安神;脾胃病久伤入络者 , 选用地龙、全蝎、蜂房、僵蚕、穿山龙等搜风剔络药;肠鸣增加者 , 可予痛泻要方 , 加红藤、桂枝等;四肢麻木、肌颤者 , 可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等 。



2.清气
所谓“气有余便是火” , 清气法指行气清热 , 清热必以行气为先 , 气行则火邪、热邪随气机升降而出 。 临床表现可见牙龈肿痛、口舌生疮、手足心热、尿短赤等症 , 选用石膏配知母、丹参配紫草、六一散配生地黄 。 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者 , 为气分热盛 , 予白虎汤 , 选用石膏配知母;舌红绛有瘀斑者 , 用丹参配紫草以凉血活血消瘀;舌红苔黄腻者 , 为湿热伤阴 , 予六一散配生地黄滋阴清热化湿 , 又使热去不伤阴 。


3.醒脾法
对于脾胃虚弱、痰湿阻滞气机者 , 治疗当用醒脾消滞法 , 以恢复脾胃纳运功能 。 临床表现常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纳少 , 多选用二陈汤、藿朴夏苓汤等 , 常用木香、香附、砂仁、草豆蔻、藿香、佩兰、石菖蒲、苏叶、蚕沙等芳香类药物 , 以芳香化浊醒脾 。




【小结】
【治疗脾胃病,当以调畅气机为主】

在调畅气机的过程中 , 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重顺应脏腑特性 , 以宣肺、降胃、升脾、通腑、疏肝为要 。
2.要重视气机与脏腑、气血、痰热、湿食、瘀的关系 , 在调畅气机的基础上清热、利湿、化痰、祛瘀、消食 。
3.要在治疗上因势利导 , 注意给邪气以出路 。
4.要在治疗中根据不同病因病机多种治法合用 , 如疏肝降逆、补气固脱、补气升清等 。
【来源:悦读中医(本文部分内容选自《燕京名医——张声生论治脾胃病临证经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 张声生 赵鲁卿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