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术秋“稻虾共养”谋转型致富“稻”路树标杆

欧术秋“稻虾共养”谋转型致富“稻”路树标杆】本文转自:益阳日报
益阳日报全媒体见习采访人员甘果通讯员徐骏武吴昊
芒种时节 , 艳阳高照 , 南县南洲村金果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内 , 绿油油的稻苗长势喜人 , 一片生机盎然景象 。 合作社负责人、党员欧术秋带着几个农户在稻田里仔细查看稻苗长势 。 “今年雨水这么多 , 一定要注意预防纹枯病 。 ”“那粘虫和螟虫要如何防治?”热烈的交流中 , 科技致富的“稻”路越走越宽 , 从田间地头通向千家万户 。
欧术秋“稻虾共养”谋转型致富“稻”路树标杆
文章图片
扎根田野的庄稼汉
1964年出生的欧术秋虽然只有高中文化 , 但在村里的这一辈人中算得上“高材生” 。 高中毕业后的他南下打工 , 在见识了大城市的繁华后 , 改善老家贫困落后局面的想法更加强烈 , 1998年 , 在外打拼多年的欧术秋毅然返乡创业 , 做“职业农民” 。 当时 , 村民还很不理解 , 但欧术秋觉得学了文化就应该回报家乡 , 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 2015年入党之后 , 他更加坚定了扎根田垄、带头致富的信心 。
2014年 , 表弟黄军邀他一起去湖北潜江考察“稻虾共养”新模式 。 当了解到潜江的老乡通过“稻虾共养” , 300亩田9个月时间便净赚30万元 , 每亩比以前多收入500多元时 , 欧术秋当即决定尝试转型 。
“当时 , 缺乏知识 , 资料看不懂 , 肥料不会用 , 虫害控不住 , 产量品质上不去 , 苦啊!”回想转型的艰难 , 欧术秋记忆犹新 。 之后 , 欧术秋潜心学习农技知识 , 积极参加专业培训 , 多次前往湖北实地学习“稻虾共养”技术 。 通过反复学习、实践 , 他渐渐摸索出了一条致富“稻”路 。
欧术秋“稻虾共养”谋转型致富“稻”路树标杆
文章图片
机械种稻的先行者
欧术秋积极响应国家产业扶贫号召 , 于2016年创立南县金果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 流转土地2000余亩 。 当时在村里 , 这么大规模的合作社还是第一个 。
他结合南县地处湖区 , 地势平坦、田地集中的天然优势 , 在以传统人工种植为主要方式的南洲村带头推进机械化生产 , 花费10多万元购置机械设备 , 通过机械化插秧、收割、烘干和无人机撒药等方式 , 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 既节约了人工和成本 , 也大幅提升了耕作效率 。 同时 , 粮食产量和品质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 现在 , 合作社年产800吨优质稻 , 每亩产值由原来的不足3000元增长到了近5000元 。
欧术秋“稻虾共养”谋转型致富“稻”路树标杆
文章图片
不忘初心的带头人
通过众人的齐心协力 , 合作社在2021年实现年收入近500万元 。 创业成功的欧术秋没有忘记带领乡亲一起致富 , 没有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 。 “没有政府、村委的支持和大家的帮助 , 我一个人干不成事 。 我是党员 , 不管走到哪里 , 都不能忘了自己的初心使命 , 我要带着大家一起富起来 。 ”欧术秋说 。 合作社发展稳定后 , 聘请了5名村民长期从事管理工作 , 农忙时在合作社务工的村民达20余人 , 每年发放工资40多万元 。 70岁的伍光明已跟随欧术秋干了多年 , 此前 , 一家四口靠他拖板车送货 , 收入微薄 , 近年来靠在合作社工作 , 每年增收2万元 。
欧术秋积极帮带种粮户 , 免费传授种养技术 。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 , 南洲村“稻虾共养”面积达5000余亩 。 欧术秋被评为南县“十佳职业农民”“养虾达人” , 南县金果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