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治心”,也能治疗冠心病

【来源:云南中医】
中医“不治心”,也能治疗冠心病
文章图片
小编导读:如果问治疗冠心病关键在哪里 , “心”大概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 。 不过在中医学理论中 , 并非完全“头痛医头 , 脚痛医脚” , 虽然表面看是心脏出了问题 , 但中焦脾胃却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 。 今天 , 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学习蔡慎初教授如何通过调脾胃治疗冠心病 。
中医“不治心”,也能治疗冠心病
文章图片
胸痹的发生取决于脾胃
胸痹发病之关键在于胸中阳气虚衰 , 邪气乘虚入侵阳位 , 痹阻气机;然胸中阳气 , 又名宗气 , 而脾胃为宗气之源 , 人体后天之大本 , 五脏六腑均禀脾胃之气 , 故蔡教授认为胸痹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取决于脾胃的功能状态 。
中医“不治心”,也能治疗冠心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 位居中焦 , 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 亦为运湿化痰的主要脏器 。 若肥甘无度 , 饥饱不调 , 情志过劳 , 劳役过度 , 致使脾胃损伤;脾虚不运则湿浊上蕴胸中 , 肺气不振 , 血脉闭塞不通 , 水湿克心 , 于是本虚标实之胸痹生焉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围 。 其病位在心 , 涉及肺、脾、胃 。 脾为后天之本 , 气血生化之源 , 胃是水谷之海 , 六腑之大源 。 李东垣提出:“夫饮食入胃 , 阳气上行 , 津液与气 , 入于心 , 贯于肺 , 充实皮毛 , 散于百脉 。 ”这不但说明了宗气具有贯心脉推动血液循环的重要功能 , 而且宗气的充沛也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 。
若脾胃失调 , 运化无权 , 则宗气匮乏 , 推动无力 , 轻则血运不畅 , 重则“宗气不下 , 脉中之血 , 凝而留止” 。 唐容川曰:“食气入胃 , 脾经化汁上奉心火 , 心火得之 , 变化而赤 , 是之谓血 。 ”若脾胃功能失职 , 化源不足 , 血不奉心 , 必致脉道不利 , 而见胸闷、憋气等表现 。
脾胃失运 , 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以生气血 , 则宗气匮乏 , 久则心阳虚衰 , 心脉失养 , 不荣则痛;脾主运化 , 脾虚不健 , 酿湿生痰 , 湿浊中阻 , 积久生痰 , 痰浊上逆上犯心君 , 阻滞心脉 , 则胸阳痹阻;于是本虚标实之胸痹生焉 , 治心辨脾胃 , 治病必求本 。 所以 , 脾胃运化失常贯穿于胸痹的发生和病程演变的全过程 。
结合西医学观点来看 , 高脂血症是冠心病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 胃肠功能紊乱可以导致脂类物质代谢障碍 。 而蔡教授认为高脂血症是“病在血液 , 其源在脾” , 提出血脂异常多责之脾胃布精运化失常 , 湿、浊、痰、瘀相互搏结 。
脾胃损伤的主要病因
饮食失调或不节:如嗜食肥甘厚味 , 或暴饮暴食 , 伤及脾胃 , 困遏脾阳 , 导致中土失健 , 脾气不运 。
药物损伤:临床上许多患者长期服用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 , 如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等药物 , 对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 会加重脾胃损伤 。
中医“不治心”,也能治疗冠心病
文章图片
调脾胃治胸痹
在胸痹初起时以外感湿邪为主就应该解外 , 即使已经入里可效仿叶天士《温热论》中“透营转气”的方法使之外透 , 以免内陷;对于内伤的部分也不容忽视 , 立法上应该以补助胃土为主 , 从调理脾胃的角度治疗胸痹 。
治疗胸痹应注重健脾益气、活血化瘀 , 治瘀血痰湿形成之因 , 则应化湿祛痰 , 调理脾胃 , 因此健运中气法 , 可采用香砂六君子汤、丹参饮合方化裁;调脾养血法 , 可采用归脾汤加减;醒脾化湿法 , 可采用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加减;健脾涤痰法 , 可采用小陷胸汤、黄连温胆汤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