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补“小心眼”——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成功开展首例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术

【来源:青岛新闻网】
青岛新闻网6月17日讯(采访人员申娟)心脏乃是我们全身脏器的“领导” , 若心脏出现问题可能就会引发多种病症 。 近日 , 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二科成功独立开展首例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术 , 该手术的成功实施是医院心内二科诊疗技术的又一突破 , 标志着医院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向高难度方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突发肢体无力 , 竟因心脏上有个“眼”
据了解 , 今年45岁的患者刘先生 , 平时身体健康、生活习惯良好 , 因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 , 前往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 , 患者颅脑磁共振成像显示脑内出现散在、多发小缺血灶 , 被初步诊断为脑梗死 。 医生在完善脑动脉造影等一系列相关检查后 , 发现患者脑部血管并没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 , 甚至连高血压、高血脂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都没有 , 在排除大动脉狭窄、血管发育畸形、心房颤动等常见病因后 , 为进一步明确病症是否来自于心源性方面的因素 , 为患者做了心脏超声检查 , 提示该患者心内结构及左心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 然而通过右心声学造影(发泡试验) , 可以清晰地看到注射激活的微泡后 , 患者右心出现大量微泡 , 随后左心内也有数量不等的微泡出现 , 提示右向左分流 , 即存在卵圆孔未闭 。
什么是卵圆孔未闭?心内二科马卫武主任介绍 , 左心房、右心房由“墙壁”——房间隔分隔开 , 而在房间隔上有个重要的组织部位:卵圆孔 , 心脏的卵圆孔是胎儿发育时期必需的一个生命通道(由于胎儿循环的特殊性 , 卵圆孔使左右心房相通 , 如同建造新房时用于物质运输的临时通道) , 维持其正常血液循环 。 出生后 , 随着孩子的一声啼哭 , 肺循环的建立 , 卵圆孔圆满完成使命 , 通常在1年内就会闭合 , 若3岁以后卵圆孔仍不闭合称卵圆孔未闭 。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 , 成年人中约有25%的卵圆孔不完全闭合 , 且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脑卒中、偏头痛等关系密切 。
微创介入堵住“洞孔” , 清除“隐形炸弹”
明确诊断后 , 马卫武团队为患者实施了介入封堵术 , 通过在患者右侧大腿根部股静脉穿刺 , 并经过反复耐心调整导丝 , 顺利经过卵圆孔建立了股静脉至左心房的导丝轨道 , 随后将一根导管送入 , 往卵圆孔位置处输送一个直径约15厘米的“夹子”(封堵器) , 不偏不倚 , 微微张开的封堵伞牢牢嵌套在房间隔 , 成功封堵住心脏“洞孔” 。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 两天后便顺利康复出院 , 并满怀感激之情地为马卫武主任送上了“德行兼备医者仁心”的锦旗 , 表达着对马卫武主任深深的谢意和对医院全力救治的感激之情 。
修补“小心眼”——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成功开展首例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术
文章图片
修补“小心眼”——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成功开展首例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术
文章图片
实际上在临床中 , 卵圆孔未闭并不少见 , 但人们曾一度对卵圆孔未闭了解不充分 , 也没有认识到它的致病影响 。 卵圆孔未闭导致隐源性卒中的机制 , 是由于来自静脉系统的栓子通过异常通道进入体循环 , 当出现和卵圆孔未闭相关的偏头痛或者逆行性脑梗塞时需要及时进行手术 。 既往卵圆孔未闭需开胸手术治疗 , 创伤大、花费多、风险大 ,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 近几年介入封堵治疗成为主流 。 近年来的大量临床实践证明 , 介入封堵术永久性关闭卵圆孔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 介入堵住小洞 , 成功率高、无切口、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 可有效防范脑卒中再发 , 根治或缓解偏头痛症状 , 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