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发食管癌一半在中国,多学科诊疗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值得推广

引言食管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 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 , 每年新发病例约占全球的一半 , 根据《食管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中的治疗推荐 , 外科手术治疗、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学科诊疗已成为食管癌临床治疗的标准方案 。 此次《医师报》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马锴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徐俊卿教授、东莞市人民医院潘学兵教授、东莞市康华医院薛莹教授就食管癌的多学科诊疗(MDT)、免疫联合放化疗治疗的现状及前景进行探讨 。
全球新发食管癌一半在中国,多学科诊疗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值得推广
文章图片
01、马锴教授: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应用MDT可有明显获益目前 , 外科手术治疗依然是治愈食管癌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 从1913年美国完成第一例食管癌切除术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 , 食管癌的手术方式也经历了许多改进和创新 , 例如从开放手术到微创手术 。 然而 , 尽管手术方式进步很大 , 但是单纯依靠外科手术 , 食管癌总体五年的生存率仅为30%左右 。 因此 , MDT是目前学者们积极探索的一个方向 , 如术前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 , 能够简化手术 , 显著提高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和切除率[1][2] , 是目前国内外临床推荐的标准治疗手段[3];对于恢复期患者 , 通过MDT管理能够减少患者出现毒副反应、并发症和营养不良等情况 。 因此 , 对于局部晚期食管癌 , 多学科诊疗非常重要 。
MDT模式于19世纪中期由美国率先提出并正式运用于医疗体系 , 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4] 。 目前我国一些医院也应用了MDT模式诊治食管癌 , 通过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新诊疗模式 , 可以最大程度地体现肿瘤治疗个体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原则 , 使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 , 尤其是不可切除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在诊疗上能够最大程度地获益[5] 。 但是目前国内MDT诊疗模式的探索仍不够深入 , 还需要各研究中心进一步推广应用 。
02、徐俊卿教授:影像学是贯穿食管癌患者整个围治疗期的重要辅助手段面对不同情况的食管癌患者 , 临床专家会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 而在整个围治疗期过程中 , 影像学是贯穿其中的重要辅助手段 , 其主要作用:一是 , 在治疗前进行病灶定位以及临床分析 , 为诊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影像学的依据和参考位置 , 如内镜结合病理活检则是目前诊断食管癌的金标准[6](图1);CT、PET-CT及超声内镜还可综合用于判断食管癌根治性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是 , 在治疗过程中以及治疗后的疗效评估和随访 , 如放疗或者是新辅助化疗的患者 , 可通过CT复查肿瘤大小及周围淋巴结大小的改变 , 进行疗效评估;术后患者可通过超声内镜或增强CT复查来判断吻合口的情况 。
食管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众多 , 但各有利弊 。 如X线食管钡餐检查只能观察和了解食管腔内的溃疡等情况 , 可用于食管癌的分型 , 但无法进行临床分期;而CT和磁共振检查、经食道的超声内镜检查均能观察肿瘤是否有外部侵入及转移 , 故可用于食管癌的分期;PET-CT在检测淋巴结的转移、骨骼和肝脏转移等方面优于CT检查 , 但对T分期帮助并不大;超声内镜对评估肿瘤浸润深度和局部淋巴结肿大最为敏感 , 是诊断食管癌T分期最准确的影像检查方法[7] 。 医学影像检查方法在食管癌的治疗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而如何选择食管癌的影像学检查 , 应当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治疗情况 , 甚至还包括经济情况等 , 对各种检查方法进行选择以及合理的结合运用 , 这样才能更好地辅助临床 , 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