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的来历和故事,寒食的来历是什么

寒食节的由来的故事是什么?

寒食的来历和故事,寒食的来历是什么

文章插图
春秋时期 , 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 , 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 , 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禄 , 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 , 介子推坚决不出山 , 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 , 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 , 以寄哀思 。
故事的主人公叫介子推 。此人乃春秋时期晋国之贤士 。因晋国内乱 , 跟随当时的公子重耳(也是后来的晋文公)逃亡 , 风餐露宿 , 饥寒交迫 , 备尝“险阻艰难” 。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 , 最终返回晋国 , 重耳立为晋君 , 介子推可谓尽了犬马之劳 。这犬马之劳中 , 最可敬的是“割股充饥”一事 。
早年重耳出亡时 , 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有一年逃到卫国 , 一个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 , 逃入深山 。重耳无粮 , 饥饿难忍 。当向田夫乞讨 , 可不但没要来饭 , 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 。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 , 为了让重耳活命 , 介子推到山沟里 , 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 , 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 。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 , 当即大受感动 , 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 , 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 , 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 , 便开始奖赏曾经追随之人;这赏赐的人中 , 却偏偏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倒没有对晋文公不满 , 也不像其他人那样主动请赏 , 反以认为晋文公理当为王 , 认为接受奖赏是一种耻辱 。他的清高并没有受到认同 , 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为了贪小便宜也来请赏 , 介子推十分气愤 , 进而隐居绵山 , 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介子推不肯受赏 , 曾赋诗一首 , “有龙于飞 , 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 , 为之丞辅 。龙反其乡 , 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 , 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 , 死于中野 。”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 , 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 , 后悔自己忘恩负义 , 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 , 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 。
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 。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 , 重峦叠嶂 , 谷深林密 , 竟无法可寻 。晋文公求人心切 , 听小人之言 , 下令三面烧山 。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 , 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 。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 , 周围绵延数里 , 火势三日才熄 , 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 。火熄之后 , 人们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 。晋文公悲痛万分 , 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 , 然后安葬遗体 , 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 , 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 , 原来是片衣襟 , 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 ,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 , 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 勤政清明复清明 。”
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 , 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 , 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此后 , “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 , 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
寒食节是什么时候的起源的节日?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 , 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 , 禁烟火 , 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 , 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
寒食节起源 ,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 , 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 , 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 , 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禄 , 与母亲归隐绵山 , 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 , 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 , 将其葬于绵山 , 修祠立庙 , 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 , 以寄哀思 , 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 , 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 , 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 。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 , 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
从春秋时期至今 , 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 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 , 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 。伴随着岁月的流逝 , 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 , 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历史长河 , 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 , 却是千年如一的 。

我想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有关的风俗曾黎介绍寒食节习俗 , 很会玩了!
清明节为什么吃寒食 清明节吃寒食的由来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 。古人在这一天 , 不生火做饭 , 所以叫寒食 。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 , 历尽艰辛 。一次 , 他挨饿难熬 , 百般无奈时 , 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 。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 , 春秋五霸之一) , 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 。遍寻不到 , 便下令放火烧山 , 想以此逼出介之推 , 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 。重耳十分后悔 , 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 , 一切吃冷食 , 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 , 但只限于思想 , 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 。其实 , 寒食节的真正起源 , 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节不同 , 用不同的树木钻火 , 有改季改火之俗 。而每次改火之后 , 就要换取新火 。新火未至 , 就禁止人们生火 , 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寒食节习俗 , 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之俗 , 是很古老的 。
寒食节的由来是什么?寒食节 , 又称熟食节、禁烟节 , 冷节 。它的日期 , 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 , 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 。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 , 不许生火煮食 , 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 , 故而得名 。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 , 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 。晋国公子重耳 , 流亡外国19年 , 介子推护驾跟随 , 立下大功 , 重耳返国即位 , 即晋文公 。介子推便背着老母 , 躲入绵山 。晋文公前往寻找 , 却怎么也找不到 。于是他放火烧山 , 想把介子推逼出来 。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 , 宁愿烧死 , 也不出山 。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 , 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 , 以后年年岁岁 , 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 , 吃冷饭 , 以示追怀之意 。
其实 , 寒食节的真正起源 , 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节不同 , 用不同的树木钻火 , 有改季改火之俗 。而每次改火之后 , 就要换取新火 。新火未至 , 就禁止人们生火 。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 , 在街上走 , 下令禁火 。这司煊氏 , 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 。在禁火之时 , 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 , 以供食用 , 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 。以后 , 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 , 成了寒食节 , 日期长达一个月 。这毕竟不利于健康 , 以后便缩短日期 , 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 , 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
寒食节习俗 , 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之俗 , 是很古老的 。有坟必有墓祭 , 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 , 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 。《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 , 寒食上墓 , 《礼经》无文 。近代相传 , 浸以成俗 , 宜许上墓同拜扫礼 。”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 , 亦不设香火 。纸钱挂于茔树 。其去乡里者 , 皆登山望祭 。裂帛于空中 , 谓之掰钱 。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 , 遂设酒撰(zhuan , 饭食) , 携家春游 。”
【寒食的来历和故事,寒食的来历是什么】《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 , 镂鸡子(鸡蛋) , 斗鸡子 。”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 。斗鸡今多见 , 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 。在古代 , 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lou , 雕刻)过的 , 十分精美 。画蛋 。镂蛋之俗 , 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 。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 , 成了寒食的节俗 。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干 , 据《艺文类聚》中记 , 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 。但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 。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 , 不一定在寒食 。又打毯 , 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 。”牵钩与打毯等戏 , 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 , 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 , 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 。宋代之后 , 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 。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 。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 , 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 。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 , 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