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衰败这笔账,罪魁祸首并不是杨国忠,而是唐玄宗的这一制度( 二 )


关键在于杨国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有自己的利益集团 , 不给底下人谋福利的话 , 大家凭什么替你卖命?杨国忠的基本盘是剑南镇 , 小弟们要升官发财得靠军功!
所以尽管杨国忠的“恩幸”不靠军功 , 也只能支持小弟们打下去 。
二、李隆基的权衡
绝大多数人觉得 , 唐玄宗晚年腐化堕落昏庸失察 , 易受奸臣拨弄 。
其实不然 , 老头子精着呢!
他晚年和大臣评价历任宰相时 , 就尖锐指出李林甫“妒贤嫉能亦无敌也”(《大唐新语·卷八》) , 可见这些“奸臣”并没能蒙蔽“圣聪” , 杨国忠那些小动作根本瞒不过他 , 只是不说破而已 。
杜甫《兵车行》云:“边庭流血成海水 , 武皇开边意未已 。 ”讽喻唐玄宗贪慕开边拓土的虚荣 , 以致边陲战事连绵不绝 , 祸国殃民 。
唐朝衰败这笔账,罪魁祸首并不是杨国忠,而是唐玄宗的这一制度
文章图片
唐代边镇大多处于古典农耕区的边缘 , 所能开拓的疆土几乎都是草原荒漠 , 很难产生产生什么可观利益 , 反而要平白多出不少开支 。 “开元之前 , 每岁供边兵衣粮 , 费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 , 边将奏益兵浸多 , 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 , 粮百九十万斛 , 公私劳费 , 民始困苦矣 。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
《鹿鼎记》中韦小宝有言道:“皇上大封功臣 , 犒赏三军 , 大家都要升官发财 。 皇上自己非但升不了官 , 反而要大开库房 , 黄澄澄的金子、白花花的银子 , 一箱箱搬出去花差花差 , 岂不大大破财?”
话糙理不糙 , 不管什么战争 , 对皇帝来说都是亏本生意 。 战前要囤积粮秣军械 , 战时要发放军饷补充军需 , 输了一切休提 , 好不容易赢了还得论功行赏 , 大把真金白银就这么哗哗如流水出去了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这些钱理论上都属于皇帝老子 , 本来可以拿来尽情享乐的;换来的一点虚荣 , 值得那许多吗?
关于韦小宝的问题 , 康熙的答复是:“天下太平 , 百姓安居乐业 , 那就是你主子的升官发财 。 ”这种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不尽不实 , 百姓是不是安居乐业皇帝倒不太在乎 , 但天下太平就不可或缺了 。 李隆基肯掏五倍军费 , 不是因为钱多得烫手 , 而是因为不这样做他会在别的地方花费更多 。
要天下太平 , 要当“天可汗” , 就得有能力保护自家子民 。 唐帝国固然烜赫一时 , 但是边防压力很重 , 吐蕃突厥契丹一个个磨刀霍霍 , 瞅机会随时会扑上来撕咬一口 , 非在边镇驻屯重兵不能威慑 。
唐玄宗也不是不知道 , 初唐时有事聚府兵 , 事毕散归府的制度很好 , 既省钱又能避免将帅拥兵自重 。 无奈此时府兵制已完全崩坏 , “时当番卫士 , 浸以贫弱 , 逃亡略尽” , 国家军备总得有 , 边塞总得有人去戍守 , 不得已只能“一切罢之 , 别召募强壮 , 令其宿卫”(《旧唐书·列传四十七·张说传》) 。
既然用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 , 当然要提高“长征健儿”的待遇 , 多一些开支 , 不能让戍边将士既流血又流泪吧?
三、节度使的野望
很多人以为 , 唐玄宗年老昏聩 , 不信忠臣良将 , 偏偏看中了杂种胡安禄山 , 最后自食其果 。
其实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 早在唐玄宗开元年间 , 边镇主将大多还是汉族重臣时 , 节度使军阀化已初见端倪 。
《资治通鉴》记: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与吐蕃边将乞力徐私下约和 , 希望双方各自撤除守军 。 乞力徐心存疑虑 , 觉得崔希逸个人无法决定朝廷政策 , 怕和战大计会有反复 。 崔希逸再三保证 , 终于说服乞力徐 , 双方保持和平 , 边民各自安居乐业 。 开元二十五年(西元737年) , 崔希逸部将孙诲想立边功 , 上奏皇帝称吐蕃无备 , 突然袭击可以大获全胜 。 唐玄宗命令内给事赵惠琮取河西查看情况 , 赵惠琮矫诏令崔希逸出兵 。 崔希逸不得已发兵 , 进入吐蕃境二千于里 , 在青海西大败吐蕃 , 斩首二千余级 。 从此吐蕃与大唐翻脸成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