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衰败这笔账,罪魁祸首并不是杨国忠,而是唐玄宗的这一制度

杨国忠被后人视为盛唐衰败的罪魁 , 可是把历史的责任仅仅归罪到一人身上 , 恐怕太过草率 。
白居易有诗云:
新丰老翁八十八 , 头鬓眉须皆似雪 。 玄孙扶向店前行 , 左臂凭肩右臂折 。
问翁臂折来几年 , 兼问致折何因缘 。 翁云贯属新丰县 , 生逢圣代无征战 。
惯听梨园歌管声 , 不识旗枪与弓箭 。 无何天宝大征兵 , 户有三丁点一丁 。
点得驱将何处去 , 五月万里云南行 。 闻道云南有泸水 , 椒花落时瘴烟起 。
大军徒涉水如汤 , 未过十人二三死 。 村南村北哭声哀 , 儿别爷娘夫别妻 。
皆云前后征蛮者 , 千万人行无一回 。 是时翁年二十四 , 兵部牒中有名字 。
唐朝衰败这笔账,罪魁祸首并不是杨国忠,而是唐玄宗的这一制度】夜深不敢使人知 , 偷将大石捶折臂 。 张弓簸旗俱不堪 , 从兹始免征云南 。
骨碎筋伤非不苦 , 且图拣退归乡土 。 此臂折来六十年 , 一肢虽废一身全 。
至今风雨阴寒夜 , 直到天明痛不眠 。 痛不眠 , 终不悔 , 且喜老身今独在 。
不然当时泸水头 , 身死魂孤骨不收 。 应作云南望乡鬼 , 万人冢上哭呦呦 。
老人言 , 君听取 。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 , 不赏边功防黩武 。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 , 欲求恩幸立边功 。
边功未立生人怨 , 请问新丰折臂翁 。
诗绝对是好诗 , 白诗向来平易通俗 , 全诗读来动人心魄 , 新丰折臂翁的不幸遭遇催人泪下 。
唐朝衰败这笔账,罪魁祸首并不是杨国忠,而是唐玄宗的这一制度
文章图片
新丰折臂翁惨事于史有据:天宝九载(西元750年) , 南诏首领阁罗凤起兵反唐 。 此后从天宝十载至十三载 , 唐军由剑南镇(今四川省西部)出兵 , 三次大规模讨伐南诏 , 均告失败 , 伤亡惨重 。 尤其第三次南征不仅调动剑南本地镇兵 , 还从内地征发大批壮丁远征 , 几乎伤亡殆尽 。
一、杨国忠的无奈
白居易终归是书生 , 缺乏政治洞察力 , 他出于朴素的反战思想写下了这首感天动地的好诗;却又画蛇添足 , 加上了政治评价“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 , 不赏边功防黩武 。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 , 欲求恩幸立边功” 。
“开元宰相宋开府”就是唐玄宗在位初期名相宋璟 , 此公之事姑且不论;“天宝宰相杨国忠”无疑是大名鼎鼎 , 妇孺皆知 。
杨国忠是典型外戚幸臣 , 他能够“炙手可热势绝伦” , 靠的是那位“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玉环 。 对杨国忠来说 , 只要贵妃不失恩宠 , 杨家就稳如泰山 , 奉承好皇帝贵妃是重中之重 , 其他统统是细枝末节不值一提 。
唐朝衰败这笔账,罪魁祸首并不是杨国忠,而是唐玄宗的这一制度
文章图片
所以他根本不需要去立什么“边功”来“求恩幸” 。
退一步说 , 即使杨国忠不甘做佞幸小人 , 想要建一番功业 , 那他也应该做他最拿手的事 。 “国忠专主薄簿 , 计算钩画 , 分铢不误 , 帝悦曰:度支郎才也”(《新唐书·列传一百三十一·杨国忠传》) , 既然他以理财能力受皇帝赏识 , 又何必在自己不擅长的军事领域冒险?
当然 , 也可能说杨国忠缺少自知之明 , 轻率妄动 。 但是南征前后进行了三次 , 最晚到第二次战败时 , 杨国忠就应该明白军事手段无法解决问题 , 应该尝试政治解决 。 而当时南诏方面确实也曾请罪乞降 , 虽说阁罗凤不见得有多少诚意 , 可能是得了便宜卖乖 , 但好歹是一个可以搪塞皇帝的交待 , 反正他杨大相爷也要跟唐玄宗谎报军情给剑南镇脱罪 , 一般是欺君罔上 , 何不选个风险小的?